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一十章 酒宴(1 / 2)

加入书签

高楼大厦在夜色中闪烁着明黄色的灯光,一场盛大的酒宴正在摩天大厦的顶层宴会厅内举行,本该是觥筹交错、一片轩昂和谐兼容并顾之景,实际尚却安静非常。

或许还没有到达落针可闻的境地,总有人窃窃私语——但应该不远了。

此情此景,大概是因为宴会厅不起眼的角落里非常端庄地摆了一张袁祁的黑白遗像,虽然有意隐藏在偏僻处,但总会被察觉到,因为就在去往洗手间的光鲜走廊旁边。

虽然不起眼,但总让人有种坟头蹦迪的怪异感,不敢高声语也实属正常。

“这不正常。”江秋作出评价,“虽然各地习俗不同,无法守灵的近亲带上遗像也情有可原,大致上符合习俗形成最基本的原理,但这还是有悖另外的一些传统习俗。”

邵梓嘴角一抽,“袁家办着白事,同时还搞这种明显正面的活动,想要气派的同时还得顾虑他们最基本的宗族习俗,弄出来的结果当然不三不四。非要讲,倒不能说他们是吝啬这点钱亏不起这笔违约金,而是非要撑着场面,让人觉得袁家一点不受影响。”

袁家之所以在二十一世纪还对外展现着这么根深蒂固、显得略有些封建的统称,而不是采用他们所控股的财团真正的名字“远振集团”,旗下公司主要经营着金融业与一些商业投资项目。而仍旧要按照宗族的方式,正是因为他们起步于迈入新社会的传统老家族,是年末在集团里开完年会以后,回老家要一个个进祠堂请神叩拜老祖宗的类型。

和俞英健那种隐居山中的道士家族不同,袁家自古就是商道上的“金融大鳄”。

富不过三代的道理在巨额资本的流转下并没有生效,袁家的老太爷自己就是富家子弟,但曾经受过高人指点,在敏感时期到来前就远航到外国避险,几十年后才带着儿女和一批财产回国继续创业,在最为缺少资本投入的时期获取到了最大的时代红利。

事实上正式因为“袁家”这個叫法,很多人至今还误以为应该袁家所掌握的财团应该叫做什么“袁氏集团”。实际上当然并非如此——单纯姓氏不适合形成品牌效应。之所以形成曼德拉效应,大抵还是因为袁家戏剧性的过去总是让人在论坛上夸夸其谈,大家都喜欢简单易懂的叫法,吃瓜时一口一个“袁氏集团”的叫顺了,习惯便改不过来。

作为昱州市的龙头之一,远振集团的规模其实相比其他集团更大,只不过资本和权力分散在多个分家的手上。

虽然按照古代的规矩,袁祁乃至袁耀所在的分家因为父亲是继承了太爷所有遗产的老爷子的长子而该被列为主家,但老爷子显然不是传统一味逐利的掌权人。或许是因为太爷活得太久、多年来老爷子和兄弟姐妹相依为命关系处的太好,掌权的时间也太晚没锻炼出狠下心的能力,对下一辈的态度是财产要分就分,不会因为家族集权整体利益需要而怠慢半点。

但这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他和同辈多因早年人在国外错过了少生优生计划,兄弟姐妹都不差钱,总归生出来的十几个孩子分走了不少家产,绝大部分远走他乡创造自己的一番事业,在全国范围的土壤上为远振集团扩大影响力,却也当然不可能总是这么乖顺没有野心。

有人戏称,这个“嫡嫡道道”的所谓主家实际脆弱到可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生出来的仨孩子一个负责打酱油、另一个只会浪,只有一个老大算是能撑场子。不过无论如何分走资产和人员到其他城市,好几代人积攒下来最基本的人脉还在那,昱州市的袁家还算他们的大本营,只是近年来隐隐有被初创三十几年的财团压下风头的趋势,让老爷子很不满意。

邵梓原计划只是找那位袁家大少爷的助理突然袭击,礼貌地要求对方把自己和同行者放进去,以和要在“庆祝活动”中出席的袁大少爷见面。但既然江秋在这里,不用白不用,这样形势下的突然袭击可以更加猝不及防一些。

只因为江秋不是什么家族的成员,但他是江卓的儿子。

一想起这件事,邵梓就忍不住和江秋说话,“江医生,虽然我知道枫越集团的具体事务一直以来和你无关,但我还是有些好奇。你究竟知不知道现在的传闻:说是枫越集团在昱州市产业估算总值马上要超过了以昱州市为大本营的袁家?虽然不是全国范围,远振集团也越来越不把‘大本营’当回事,但枫越集团成立也就三十年上下吧?主要的超级大老板也就江董事长一个,可不是什么鱼龙混杂的大家族,这可不太得了啊。”

江秋眨了眨眼,“董事会里的控股人不止江卓一个。其他的,我不清楚。”

他没有撒谎,是真的只知道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而且根据邵梓经常查询的结果,他也能知道江卓虽然是这样一个当地财团的绝对领军人物,但还真不是什么本市首富。

抛开互联网上偶现之后迅速被压下的风波不谈,江卓是个相当低调的超级大老板。

邵梓虽有偏见,但一直以来也承认这一点。同时,他也和江秋确认过,江卓本人好像正参加着其他的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