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1】(1 / 2)

加入书签

【日期:联邦星历280年9月16日】

【声音来源:谈焰】

【记录:RC001】

【复核:0874、0891】

【以下内容根据影像资料整理】

早上好。

嗯?你们怎么都戴着口罩?我需要戴上吗?

哦,感冒……换季,是啊。

那么我继续了。

答辩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内网上铺天盖地,全是有关1027的报道。

答辩会的视频被剪辑成了无数版本在内部论坛上传播,从严肃的分析案例,到解读1027的肢体语言和微表情,再到八卦它的仿生外壳是提取自哪几个基因母版……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同时,程云帆的团队公开了部分未在答辩会上进行展示的前期测试的资料。其中就包括三个月前,我参加的那次联合军演中,1027以第五名队员身份加入的1000多支队伍的参训影像。几乎每一场都有人分析。

其热度之高,有屠版之势,以至于论坛连夜为它开了新专区。

说什么?评论都是好的吗?

不,当然不是。新生事物总要经历一个从怀疑到被接受的阶段,有多少发明创造是死在了这个阶段。其实我想1027和它的团队是很清楚这点的,在答辩会结束后,他们以项目组名义在内网注册了一个账号,主动参与关于1027的讨论互动。

就连程云帆,百忙之中也几乎不拒绝任何采访邀约,亲自出镜一遍又一遍回答那些大同小异的问题。

但怀疑的声音还是有的,关于安全性,关于潜翼凭什么输,关于1027会不会让数据分析师失业……如此种种。说起来,我还真有点怀念那时候。

那个有人夸,有人骂,有人推崇,有人害怕,但没有人能够无动于衷的时候。

大约一个多月后,以程云帆为首的开发团队成员的采访已经快被盘烂了,有人开始把视线转向了1027的初代创始人——重青。

那是我第一次在镜头里看到重青,他大概60岁上下,和大部分长年缺乏运动的科研人员一样,苍白、清瘦、矍铄。

理当是陌生的一张脸,但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在这张脸上,我找到了一点1027的影子。

采访的背景很嘈杂,结合重青一脸不耐烦的表情,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是被堵截而非自愿。记者先是问了几个关于1027的设立理念、功能方面的常规问题,重青简短地答了几句正确的废话,后来像是实在忍不住了,回了句:“你直接去看程云帆的采访不行吗?”

听了这话,记者反而眼睛一亮:“所以说,您也在关注程博士近期的消息是吗?在之前的某期访谈中,程博士曾经表示,您至今是他很尊敬的老师,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和您再就1027的项目进行交流。”

这对前师生的陈年恩怨当下可是个热点,记者把话筒举到重青面前,怂恿道:“不如您借这个机会,对程博士说两句?您是如何看待1027的呢?作为它的创始人,看到它如今大放异彩的表现,您会生出怎样的心情?”

重青沉默了。

他像是认真思考了几秒,说:“抱歉。”

“什么?”记者愣了愣。

就在他以为这是重青的结束语时,只听重青道:

“我很抱歉,为创造了这样的可憎之物。”

至少从后来的结果上看,这或许是这个时期最有价值的一段采访。可惜在播放后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或许是重青并不如程云帆善于自我营销的缘故。

也或许是因为在那之后的几天,各大指挥中心陆续官宣了1027即将进行第二轮试运行的消息。

“信战”第一批支持资金已经到位,这次试运行的规模和上一次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试点部队数量平均达到了各军种内部的30%。基本已经是确定全面推广的前奏。

如此一来,试点名额也从以前的无人问津,变成各部队抢着争取。

不过我所在的一营并不需要操这心,所有参加过第一轮试运行的部队,这次都直接拿到了名额。于是时隔两个月,1027再次在基地上线了。

我之前说过,1027由于自身兼容性的问题,只能在很有限的设备上登陆,以至于困扰了研究团队很多年。但在有了“信战”资金打底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所有试点代位的终端设备都加装了转码器,让1027能够畅通无阻地活跃在每一个训练场、每一块显示屏、每一个士兵的军用终端上。

在1027上线前夕,很意外地,我见到了一次程云帆本人。

起因是试运行前的常规设备调试,原本只需要来一个技术小哥,但当时程云帆刚好到兰市开会出差,就花两个小时车程顺便来了基地一趟。

我被指导员叫过去的时候,他正在控制机房里跟小哥说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