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4】(1 / 3)

加入书签

我以为它会问什么,也在心中决定它问什么都不回答——它今天擅作主张,闯进了我的私人空间,我可以不计较。但我和它并没有熟识到可以允许它回溯我的过往。

然而等了一会儿,我已经逐渐撑不住困倦要睡着了,它仍是什么都没问。

半梦半醒之际,只能感觉到它微微俯下身来,五指从我发间穿过,轻轻捋下了我脑后的发圈。说:“今天谢谢你。晚安,谈上尉。”

仿生躯壳眼底的蓝光彻底消失了。

赫斯缇亚重新掌控了身体,标准的三分微笑重新浮现在了嘴角。但不知道是不是bug被修复了一部分的缘故,她此刻的笑容,看起来比平时要鲜活得多。

“那个……它没有屏蔽我的信号输入,我都听到了。”她说。

见我闭着眼,没有回应,她熄灭了房间里的灯。

月光流泻进窗口,又被缓缓降下的窗帘一寸寸温柔遮盖。

“谢谢你,”赫斯缇亚站在黑暗里,小小声地说,“晚安,主人。”

一个月后,“信战”的评审会如期举行。

作为目前信息化军事技术领域最高等级的奖项,第一届“信战”东风占尽,成为了一场全军瞩目的盛事。我所在的一营也不例外,最终评审那天,甚至停了半天的训练,改为全体看直播。

可惜当天上午,我陪指导员去送一个受伤的战友转院,回来途中赶上晚高峰,到基地的时候已经晚上六点多。评审会的时间已经过了。

但奇怪的是基地里空荡荡的,活动室前的大屏幕还开着,所有人都聚在那里。

我走到活动室前的广场上,一个高挑的女兵看见我,立刻起身向我招手,是一连的副连长顾穗禾——我和她是在新兵营的上下铺,从那时起关系就很好。她给我留了个不错的位置:“这边这边!我还以为你赶不上了呢!”

我在她身边坐下,看了眼时间:“这是超时了?”

“出了点小状况——看见那位了吗?”顾穗禾示意我看屏幕,此时,一支团队刚刚答辩结束,正在退场。其中一位老人颤颤巍巍地被人搀扶着下台阶,一头苍苍白发,格外引人注目。

礼堂顶端的大屏上是森郁的绿、海鲸的白和苍空的蓝组成的“潜翼X”标志。

评委席和观众席上的掌声久久不绝。

“那是王院士,‘潜翼’数字系列的初代设计师,”顾穗禾说,“王院士90岁高龄,难为‘潜翼’团队把他给请来了,讲了‘潜翼’是怎么从诞生一路走到今天的,很感人。其他答辩手准备得也相当充分,从‘潜翼X’的设计理念一直谈到发展前景,案例就做了5个场景,一看就花了很大心思。”

“原本讲解20分钟,提问10分钟,但评委都激动了……别看都是信息作战领域的一线专家,但不是王院士学生的学生,就是学生的学生的学生。王院士在这一行里算得上是宗师级人物,平时又低调,好不容易露一面,提问环节气氛就跟追星现场似的,一群评委问了半个多小时,后来还是工作人员说王院士累了,才勉强结束。”

“这个应该很难超越了,”顾穗禾说着叹了口气,“虽然1027在咱们基地测试过,我还挺希望它赢的,但看这阵势,我也觉得‘潜翼’不赢天理难容。”

答辩顺序是按初审的名次倒排的,1027在“潜翼X”之后,是最后一个。

礼堂中,工作人员用了好几分钟维持秩序,被“潜翼X”推到了顶点的气氛,才缓缓回落,呈现出几分狂欢过后的漫不经心来。

答辩席的灯光复又亮起,1027团队的答辩手上场了。

“嗯?一个人?”

“什么情况,真的只有一个人……”

“这是觉得反正争不过‘潜翼’所以直接放弃了吗?”

答辩团队通常是3至6人,1个总负责人、1到3个主要模块负责人,以及1、2个专门负责案例部分的技术人员,有的团队就喜欢齐齐整整,上去十来个人的也不是没有。

但一个人的答辩团队,是真没有。

“你是不是见过程博士?是他吗?”顾穗禾凑过来问我。见我摇头,她微微皱眉,“那会不会是……重工?”

重工——1027的初代设计师,重青。

1027的项目,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由程云帆负责——这事还是我在之前和给我义眼做授权的技术小哥聊天得知的,重青是程云帆的博导,1027的核心模块,最初是重青一手带队做出来的。但后来不知出于什么缘故,几年前,重青很突兀地叫停了这个项目的研究。

那时的1027仅有一个雏形,连半成品都不算,但毕竟凝聚了团队成员心血,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社会资金支撑的横向课题,不可能说停就停。

没人能理解重青的一意孤行。

项目总负责人突然甩手,校方被推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一方面是高昂的前期投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