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96章 粮食不能乱(3 / 4)

加入书签

沿岸被洪水淹没的情况却是非常的多。

河南那边报告说,目前几乎整个黄河沿岸的州府都已经受灾,部分黄河支流沿途的州府也是受灾,其中光光是开封府就发生过两次黄河决堤,虽然成功封堵,但是依旧淹没了大片地区。

再加上地区的,光光是河南一地,目前就有大片地区受灾,初步统计最少也是死伤近千人,而受灾地区的百姓数量多达三十余万。

山东那边的情况好一些,受灾地区的民众有数万人,统计的死伤也有数十人了。

而江北道和皖北道,情况最为严重,皖北道乃是淮河中上游流域,当淮河下游无法及时排水的时候,大量的雨水就会形成内涝,倒是淮河中上游流域都是普遍受灾。

而江北道更不用说了,这一场洪灾的绝大部分降雨,最后都会通过淮河下游、运河,给沿途两岸的堤坝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为了避免堤坝承受巨大的压力导致大范围决堤,江北道甚至都是采取了对洪泽湖进行扩容,主动放弃了大片地区用来容纳洪水。

哪怕是如今还没有造成大范围的决堤情况,但是皖北道和江北道加在一起,受灾的民众至少也有上百万了,光光是紧急转移的民众就有三十多万,其中至少有十万民众是属于永久性转移。

楚行看着这一份份的报告,露出了无奈的神情!

即便是自己提前准备,也是动员了几乎大半个大乾的力量,连军队都是先后动员了二十多万参与抗洪,但是奈赵老天爷实在太狠。

一点面子都不给,其洪水的威力,已经是超过了人力所能抵抗的!

楚行估计着,哪怕是这一次没有形成大范围的洪涝,但是受灾的民众恐怕也得达到两百万以上,至于因为洪水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那更是无法估量。

抗洪救灾的费用,恐怕之前准备的五百万两银子都不够了,怕是要千万两起步!

楚行想到这,就是把报刊司的人给叫了过来,然后给他们下达了一个指示,让他们重点报道这一次的抗洪救灾!

当然了,报道需要有侧重点!

侧重大乾官方的高效组织,抗洪军民的牺牲精神。

搞几个突出的官员,军人,百姓的形象,重点描述他们为朝廷,为百姓奉献牺牲的精神,从而号召全国百姓团结起来,一起共渡难关。

总之,要把舆论引导好,别搞得那些传统封建王朝一样,一来个天灾,就说什么大王失德啪啦啪啦的,野心家就冒出来试图造反了。

面对灾难,舆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华夏还有着把各种灾难都说成是天子失德的传统,遇上点什么事,就认为是天子不行,得罪了老天爷,然后天子就要下罪己诏什么的了。

而楚行显然是没有这么大方,老天爷的错,怎么能怪到自己头上呢?

所以,从一开始他就要报刊司那边做好舆论引导,别被人带动节奏。

把各种埋怨引向于对英雄人物的歌颂上来!

所以,报刊司这边就是开始准备关于这一场洪水的专题报道了!

报道的核心是什么?

首先是要报道大王对此事的重视以及英明,提前做出了准备,最大程度上减轻了损失。

其次是报道官方对此事的重视以及努力,尤其是要重点描述军方参与抗洪的事迹,而且要重点描述,因为官府的高效组织以及军方的牺牲,大幅度的减轻了损失,拯救了数以百万乃至千万百姓的。

上面这两点,其实就是突出大王和官方的作用,让人们知道,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大王和官府始终站在百姓的这一边,为抗洪救灾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

其次,则是报道一些杰出的正面例子,选择或者干脆虚构若干个英雄人物,重点报道他们响应大王的号召,官府的组织,以忠君爱民的精神参与这一次的抗洪救灾当中来。

通过树立若干个正面英雄印象,从而侧面印证大王的光明伟大,官府的高效组织工作。

虽然,还要在报道中,重点报道一些普通的民众面临灾害时的正面反应,比如说河南那边的士绅大户以及各企业,踊跃捐款捐钱的事迹,比如说普通灾民面对洪水时,响应官府号召,转移到安置点,如今不仅仅不用担惊受怕,而且在新家园里生活的非常好,比以前更好。

总之,这一系列的报道,其核心就是要引导舆论,宣扬大王的光明伟大,以及在大王的带领下,官府的高效组织工作。

舆论引导工作有报刊司负责,楚行是很放心的,这些年来,报刊司通过大乾周刊进行舆论引导工作,还是相当成功的,民间对楚行的印象非常好,普遍认为楚行是一个圣明天子,国朝的各级衙门,虽然有这样或者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