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章(1 / 2)

加入书签

杨嘉今天排队的位置比较靠前,一进一楼的大自习室,来不及感受空调的舒爽,她便直奔那行抬头能直接看到时钟的空位。

她需要从现在起就开始有意控制做试卷的速度,不是那种一板一眼严格控制,而是给心里提个醒。

这样越到后来就会越来越习惯成自然,慢慢的,大概多长时间做到哪个阶段,就会形成一种肌肉记忆了。

杨嘉坐在桌子前,还是隐约有些静不下心,周围桌椅被抽动磕碰的声音响亮嘈杂,左右的人来来回回,她把试卷摊在桌面上,眼睛却看不进一个字,心思也开始走神。

又来了,杨嘉对自己的这种状态可太熟悉了,一旦她的注意力开始无法集中,那就意味着她的身体又开始想偷懒了。

比如现在,她就很想玩手机,不得不说,所有的肌肉记忆里面,“掏手机”简直是她过去印刻得最深的动作。

到现在为止,两周了,她竟然还是会经常反射性的摸摸口袋,想确认自己的手机还在不在。

尤其前几天的时候,在意识到没有手机之后,她还会莫名的感觉焦躁不安,半夜睡醒第一反应也是想摸到手机看看时间。

现在强上一些了,但偶尔还是有点难以进入状态,又或者特别容易开小差,各种纷飞的念头不停闯入。

一会儿是想去借阅室看看小说再下来,一会儿是想去三楼电子阅览室瞄瞄还有没有空位。

总之就不是很想做题。=_=

如果说学习动用的是理解输入区,做题更多动用的就是实践输出区了,果然对她来说,不管什么时候,执行都是最难坚持的。

杨嘉坐在板凳上,捂住自己的耳朵,开始闭眼冥想,这也是她以前练习过的一种方法。

首先要尝试着将自己的注意力收回来放到呼吸上,如果感觉很难收回,可以开始在心里数数,要是这样依然会不自觉跑神,那么还可以试着用最小的声音默念出来,这样一停顿自己就会察觉到。

总之,尽可能的调节转移注意力,多重复几遍,那些潜藏的理智就会慢慢再次压过那些想要偷懒放松的情绪。

杨嘉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就陷入过情绪的陷阱,因为那时她误把情绪当成了动力,所以不管做什么事,她的行动总是跟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可到后来她才发现想要长期做好一件事,只靠动力是根本坚持不下来的。

情绪这东西实在太虚无缥缈,也变化的太快了,大多数时候,情绪只能作为初始驱动,这种初始驱动会让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时决心强烈,可这强烈的决心却往往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因为人实在是会偷懒的动物,同时还又非常善于自我劝说,心理上稍有不适,情绪上略有起伏,就会放弃手头上有难度的事,然后去追求简单、易得、放松的。

而一次放弃之后,就是被动在心中加深它的印记和重量,下一次放弃时就会比上一次来的更快更容易。

今日事,今日毕。

一张试卷而已,今天把这张试卷解决了,任务就完成了!

杨嘉开始在脑内疯狂进行自我洗脑。

三、二、一!

默数了一遍倒计时之后,杨嘉睁开眼,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题干,终于在第四遍重复题干的时候,这些条件和数据被她看进了脑子里。

目前她只看了两册书,跟着同步的教辅资料做了些课后题,这个速度不算慢了,但还有大半知识点她还没有复习到,一些词汇带来给她的只有模糊眼熟的感觉。

杨嘉没有太慌张,这是她早就预料到的。

她一开始就打算好了遇到目前还没学习到的就直接跳过,而那种只学了半截还有另半截没学的,就在旁边只写自己会的那部分,最后的答案解不出来就不写,她打算先留着,到最后学完了之后再反过来查缺补漏。

因为这是巩固练习,所以每一道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杨嘉都会将具体的解题步骤写在旁边,这样在后续订正答案的时候,看到旁边的过程,便能同步对照自己解题时的思路,看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这也是杨嘉在后来的学习中自己摸索到的方法。

人的记忆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靠,很多时候你做了一件事情,后续可能会完全想不起来自己到底做没做过,又是怎么做的。

解题也是一样,曾经杨嘉估分失误就是因为这一点,因为她后头根本不记得自己到底是怎么写的。

近一个小时后,杨嘉就把手头这张卷子给解决了,接着她开始对答案,最后做出来的效果不好不坏,正确率整体还不错,只算动手做了的题,基本都能做对。

选择题错了一道,掉进了文字陷阱,题目最终要找的是不包含,她选成了全包含了的选项;

填空题错了一道,几何相关的辅助线理解错了,求成了另外一个值;

大题只做了一道,步骤和答案都没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