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六章(1 / 3)

加入书签

之后是二十分钟休息,在接下来是数学考试。

杨嘉近两个月的数学,自我感觉学得还不错,不同于语文,数学这门科目一直是会就会,不会就不会。

从拿到这套试卷开始,她就觉得自己做得还比较顺手。

和过去拿到卷子从前往后做,遇到不会做的题型就干卡着不动不同,现在她是真的能够做到遇到不会做的题直接往后跳。

一直到下午考完英语,她觉得这一天过下来还算比较轻松的,回家之后她就开始对其他学科临时抱佛脚了。

地理算是文综里她学得最扎实的一门课,杨嘉只是大致过了一遍。

而历史她是根据课本上的时间表画了一张思维导图,然后看到思维导图上的关键词,自己串联一遍知识点,看哪里有卡壳想不起来的地方,就翻书再看看确认一下时间点和当时发生的事件。

政治的话她则自己手写了两页填空题,老老实实的把要背的课本原句默了上去,没法子,政治这门科目只能用最笨的办法。

结果临到文综考试的时候,她就发现这张试卷的历史题目出的非常绕弯子,而且有一些很让人头疼的是很多题干特别喜欢玩文字游戏,甚至偶尔还会夹杂一两句古文,需要你读懂古文之后再来做题。

尤其有几道选择题,如果你的意思和古文的原意正好理解相反了,那这道题就没分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双重否定表肯定,三重否定还是否定这类的文字陷阱,让杨嘉非常担心自己在做题的时候会不会漏掉什么转折词,有时候多加一个转折词,最后要说明的结果就全变了。

或者它让你判断某个结论是不是对的,但在程度词上特意埋坑,可能题目强调是决定性因素,可实际只是直接因素或导火索。

这些细碎的题目让杨嘉做题时不得不一个字一个字的仔细审题,有时候遇到转折比较多的题,她还会忍不住做完之后再检查一遍。

无形中她做历史部分便耗费了许多时间。

做到一半的时候杨嘉就发现她其实应该先答消耗文字笔墨最多的政治。

现在剩下的时间再做政治地理已经有点紧了。

于是做完历史后没多纠结,她就先从政治的大题开始写了起来,政治的大题基本都是材料题,但每段材料和知识点的关联性非常紧密。

比如第一段材料涉及到某汽车销量的增长,某汽车随着销量增长的价格波动,便知道它考察的是商品与价格,经济与消费方面的知识。

杨嘉根据题意,将自己的答案分成一二三小点写了上去。

之后还有一道关于宏观调控的题,因为这次只是期中考试,整体考察的范围并不广,只包含了两个大单元,考试到现在这门科目算是她做得最轻松的一门,只是多选题的时候有几个有些拿不准。

剩下一门则是地理,杨嘉上辈子的地理就学得还不错,甚至有的知识点过了好几年都没忘。

开学到现在两个月,她从记忆里捡起来最容易的科目也是这一门,而且与其他科目不同,杨嘉总是能隐约感觉到地理哪些方面会是考察重点。

比如在考试之前,她就预感到关于地球公转,时区等一定会有大题,之后与之相匹配的就是各种季风气候,其中后边跟着的多半就会是降水量。

大概是学过画画的原因,杨嘉学习地理的时候,脑子里是有一个动画版地球仪的。

从她个人的理解来说,地理地理,就是地球的纹理与知识,地图就是学习地理最好的方式之一。

杨嘉是背过世界地图的,虽然不是很精确,但是哪个国家大概在地球的哪个位置她是知道的,而一旦知道那个地方的位置,就能快速对应到它所在地区的气候、降水量、大概的日照时长等等。

只不过其中唯一让她有点头疼的地方就是涉及到数学计算的题目,比如有一道题要求你算出,某地区某楼房正午十二点钟的阴影长度。

杨嘉:=.=

说实话,这比正儿八经做数学题都更让她烦躁,不知道为什么,她看到这类题的第一感觉就是想要逃避。

而文综共有两大张卷子,题量又是所有试卷中最多的,直到铃响,杨嘉才堪堪做完最后一道题。

停笔之后她几乎是不由自主地呼出了长长一口气:“总算结束了。”

下午的物化生对她来说就简单了,会做就做,不会做先试试,依然不会那就直接空着,到最后写着写着居然还剩半个小时空余时间。

杨嘉想着物理化学这种科目,待的再久,她不会还是不会,于是便提前交卷了。

外头季云已经在等着,据她说雷姐明显做得很慌张,考试之前就说了让我们交卷直接到小卖部门口去等她。

“你这次考的感觉怎么样?”

“还行吧,理综是直接放弃了。”

季云一脸惊讶:“放弃了,你已经确定选文科了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