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53章 加开恩科取士守边 暴君酝酿灭佛(1 / 2)

加入书签

朱祁钰治国理政有个规律,就是每次取得重大威望之后,先要强硬地消耗掉一部分再说。

八月十二日,朱祁钰在没有与内阁商量的情况下,直接发出了一道诏命。

今年紧急加开一届恩科,而且是文武并进。

文科选出举人三千,进士五百;武科也选出举人三千,进士五百。

这一届文武取士数量巨大,是实至名归的恩科。

当然了,既然是特别恩科,那肯定有限制和要求的。

不论文武,所有选中的举人、进士,都要有去安南、缅甸、辽东、奴儿干等偏远边疆终生为官为将的觉悟。

这是为了巩固住边疆,特意开设的恩科。愿意为大明开疆拓土、抚境安民的就来考,不愿意的就不必来考了。

你说你考上了这届进士,却非要在内地弄个县令当当,那门儿都没有。

什么话都讲在前面,勿谓言之不预也。

不过这届恩科有个好处,只要中了进士,起手最低就是县令,而且不用候缺,立即加官任事。而且俸禄、待遇方面,要全面优于内地各省。

内阁拿到这份诏命也是一头雾水,很显然,皇帝就是要凭着收复安南得到的巨大威望,强硬通过这届恩科。

王文看向吏部尚书何文渊,何文渊点点头:“让这一届的进士、举人去新打下的边疆任职,也影响不到咱们本来的官员。

再说了,光一个安南,少说都需要一百多个县令。不加开恩科的话,你们打算让谁去安南当县令?

让已有的进士、举人去?拖家带口跑几千里,他们肯吗?

再说圣上的意思,明显是去了就要长期扎根边疆,那就更没几个人愿意去了。我这吏部尚书总不能拿刀架在他们脖子上,硬逼着他们去吧。

所以圣上才是对的,还是开一届恩科吧,不嫌远,愿意去的报名,不愿意去就拉倒。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嘛。你情我愿,到时候谁都别抱怨。”

王文向其他人看了一圈,也都没有意见。很简单的问题,谁觉得皇帝的开恩科手段不对,那你可以提个更好的办法出来。

但是也没人想的出更好的办法。

只有黄溥提出了个补充:“我们可以问问已有的进士、举人,他们若是愿意去边疆任职,也可以向吏部报备。

大明的举人好几万,总会有几个愿意去的。边疆空缺着那么多官职,对他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机会。”

王文点点头:“那就这样吧。”

……

托报纸的福,京城之中,收复安南的消息已经家喻户晓。

练纲在报纸首页用了个大大的标题:闪击安南、复我汉土。

京城上下想不关注都难。

这就让朝野上下感到很矛盾了。以前皇帝击败瓦剌,生擒也先,还可以用时运来解释。

之后的镇压兵变,剿灭叛逆,也可以用侥幸来解释。

但现在的三个月收复安南,又怎么解释?

总不能把什么都解释成皇帝命好吧。

安南啊,曾经可是将英明神武的宣庙皇帝打得威风扫地、颜面尽失。

如今京师百姓前脚刚从报纸上听说大明出动大军前去收复安南了,一晃才不到三个月,就收复成功了,要知道太宗朝收复安南还用了七个多月呢。

至此,朝野上下心态都出现了动摇,开始倾向于相信当今天子是真的厉害了。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当今天子的‘大汉正统论’,未必没有受众。

要知道大元直接统治中国近一百年,加上前面的北怂王朝,南怂王朝,汉人前前后后,一共被异族欺负了足足四百年。

再加上刚刚大明还来了个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异族捉了去。

基于这些背景,朱祁钰的皇汉思想不可能没有受众。

清凉殿中,朱祁钰悠哉悠哉喝着茶,翻看着东厂、锦衣卫、内官监、御马监、接天楼、神女阁分别汇报上来的京城各方反应。

为了不被欺瞒,为了不遗漏消息,朱祁钰启用了多个信息渠道。

把这些消息汇总到一起,相互印证。这样单独一个机构想要欺上瞒下,难度不是一般二般的大。

浅雪一边陪着翻弄情报,一边好奇地问道:“夫君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为什么京师百姓还是不服您?”

朱祁钰笑笑:“无所谓了,人嘛,都是畏威而不怀德,尤其是京城百姓,历史早就证明了,你对他们再好也是没有用的。

尤其是我还要灭佛,光这一项,就把人得罪的干干净净了。

你跟京城百姓说别让他们信佛了,那简直就比杀了他们的父母还难受。”

林香玉问道:“夫君就一心非要灭佛了?”

朱祁钰点点头:“不仅灭佛,还灭道。你想想,这些所谓出家人,住着极尽奢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