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章 王十三初见王庚(1 / 2)

加入书签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个圣贤书呢,一般都是指儒门孔子所教导过的书,比如:《诗经》《论语》《易经》之类的。那些佛家所教导的书统称为《佛经》,道家所教导的书统称为《道经》。所以说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们,都会被统称为“儒门书生”,简称为“儒生”。王庚就是属于“儒门书生”。

常遇春在沂州府已经下了死命令:凡是穿着元朝人衣服的,一律杀无赦!

于是那些凶残无比的明军士兵们,便在启阳大集市上见人就抓,见人就杀。一时间沂州府城内就被杀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可是那些早已经杀红了眼的明军士兵们,在一见到王庚以后,却都开始犹豫不决了,为什么呢?原来王庚当时穿的是孝服,这个孝服啊,既不同于当时元朝人的蒙古服饰,也不同于当时汉族人的传统服饰。他那是经过了宋元时期,民间传统的孝服文化而新近改进的另一种孝服文化。

在宋元时期,民间通用的孝服,一般都是青皂色的,类似于民间老百姓平时所穿的常服,只不过会在帽子或膀膊上缝上一小块白布条,以此来区别自己家与普通的老百姓家的不同,表示自己家里有仙逝故去的亲人……

但是在元末明初山东临沂一带的民间呢,恰恰就是把宋元时期都比较通用的民间习俗,给颠倒了,当时临沂民间的孝服,大多数都是在常服的膊膀上订青色的袖章,袖章上还绣有一个汉文“孝”字,而且这里的人们一般在丧葬或是给亲人守孝时,通常也都会戴白布孝帽或系上白色孝巾,脚上穿白布鞋,女人打裹白布绑腿。

为什么临沂这里的民间习俗,会与别的地方不一样呢?那就要涉及到宋末元初在鲁苏豫皖一带,所普遍奉行的弥勒教和白莲教了,传说这两种民间宗教,都是出自于佛教的一个分支叫“摩尼教”,据说就连朱元璋最初所奉行的大明教,也是出自于摩尼教。因此大明教,弥勒教和白莲教,都是同属于同一个师门佛家的摩尼教。

咱们在这里又啰里啰嗦的说了这么多民间习俗和宗教渊源之间的关系,无非也就是想在此说明一下:因为当时王庚所尊行的孝服文化,与朱元璋所尊行的大明教,如出一门,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因此也就使得那些疯狂屠城的明军官兵们,不免在心中就产生了疑虑,他到底是敌是友呢,于是开始在“杀与不杀”的问题矛盾中,犹豫不决了。

那些明军士兵们暂时就把王庚给抓了起来,然后送到了王德那里听候发落。王德一见王庚,很是惊讶:“咦…你不是我的义弟王庚吗?作为一介儒生,你平时是不会穿蒙古人衣服的。现在怎么也被抓捕起来了呢?”再仔细一看王德就明白了,原来你这穿的是民间孝服呀,我说呢,如果真是蒙古服饰的话,可能早就已经被杀死了,也就不会这么被五花大绑的送到我这里来了。

王德急忙上前给王庚松了绑,然后说:”兄弟啊,委屈你了,不过你现在的处境也实在太危险了,你的叔叔王宣,因为投降后又反叛,所以被常遇春将军给抓捕后,给送到主帅徐达那里去了,恐怕是凶多吉少了。而你呢,虽然早已经在阵前被我的家父收为了义子,但是在这一段非常时期里,你最好还是不要再出门抛头露面了。这样吧,我就暂时先把你送到,我们的右军后备营里去吧,我们的父亲和妹子都在那里,你可以先到那里去避一避风头吧。”

王庚听了王德的话以后,立刻抱拳拱手,鞠躬答谢道:“多谢兄长的爱护和指点,我这就按照你的安排,跟随你的亲信一起到右军后备营里去,面见我的义父。”

等王庚到了右军后备大营以后,王弼正在忙里忙外的处理各种军情军务,也没有多少闲余时间过于关注他,于是就直接把他给安排到了,后备大营的参军判官营里去了。

在先锋部队的所有军营里面,也只有参军判官营里的文职人员最多,因为他们的工作任务,不是时时刻刻准备战斗,而是时刻准备着,给主将军师(作战参谋)们提供前线后勤,战马粮草,军饷开支等一切真实详尽的军事档案资料。他们那些军队里的参军判官们,也就像是现代各个单位公司里的出纳会计一样。

在参军判官营里,王弼的女儿王十三就是总监主管,因为各项分类工作比较繁琐,因此各项事务又分别设有分项总管和项目主管。王庚初来乍到,对于各项分类主管的业务都还不是很熟悉,因此也就只能暂时先被安排了一个闲职判官。

王庚初到判官营里报到任职时,总监主管王十三恰好不在,有事外出了。一连着好几天他都是碌碌无为,无所事事,最后实在是清闲的难受了,于是就铺开文房四宝,在属于他自己的那个工作文案桌上,练习起了书法字画,他先是写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歌:一本清酒开古韵,半碗酱豆染余生。谁人肯开薄颜面,任我写尽厚德经。

写罢了诗句后,王庚又意犹未尽的在诗句空白处画了个绝世美女……突然,一个脆生生的美女训斥声在他耳边响起:“大胆,你这无聊无耻之徒,在军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