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6章 有事宣布(1 / 2)

加入书签

次日,早朝。

文武大臣立于宣室殿,却迟迟不见太皇太后驾临,众人不免心生疑窦。

“陛下落水而亡,太皇太后伤心晕厥,于两天之前才开始议政,可是今天怎么过去这么久,为何还迟迟不见太皇太后?”

“就是呀,这都已过去一个时辰,莫非是太皇太后又病了?”

“啊?那这样可如何是好呀。”

众大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大部分一脸担忧,也有少数神隐约带着一丝幸灾乐祸。

“太皇太后驾到……”

随着一声通报,我牵着一位年约七岁的小男孩从宣室殿内门缓步走至高台。

议论声戛然而止。

众人皆有些怔愣地看着我和那小男孩。

只见小男孩五官如画,十分俊美,一袭黑色繁纹冕服,头束紫金冠,腰悬白玉佩,气质清贵无比。

我一双黑曜石般的眸子似是能洞悉一切。

众人心中各种猜测,也大约明白是怎么回事。

我牵着小男孩走至高台正中,俯瞰群臣。

众人收回目光,躬身参拜。

我牵着小男孩一同坐到几案后,我的表情平静得仿若不带丝毫波澜,“诸位爱卿,今日早朝是为了商讨册立新帝之事,想必已有人知道哀家身旁的男孩是谁了吧?”

然而,这话落到众人耳畔却是如雷贯耳。

瞧这小男孩一身打扮,众臣便已猜出七八分,没成想,我在没与他们商议的情况下,和在他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忽然来这么一出。

“没错,正是惠帝次子刘弘,哀家现在决定册立他为新帝,众卿可有何异议?”

我的话掷地有声,威严十足,似乎在说,哀家的决定不容尔等置疑。

话音方落,下方众人皆是一愣,随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

须臾。

有一人出列上前,“依照大汉祖制,无嗣由次弟继位,合乎礼法,臣无议异,臣赞同。”

“臣也赞同,待大行皇帝入葬后,择吉日,由礼部着手,举行登基大典。”

“臣附议。”

一时间,有多位大臣出列附和。

其余人见状,也纷纷跟着附和。

“既然众卿都无异议,那么此事便这样定了。”我说到这,略作停顿,忽而话峰一转,“只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哀家担忧夜长梦多,恐生变故,所以,择日不如撞日,从今日起,弘儿就是我大汉名副其实的皇帝,至于登基大典,择日后再办,众卿认为如此可行否?”

此言一出,众人又是一阵骚乱,没有人出言反驳。

我的目光掠过众人,最终停留在某处,唇角勾起一抹审视微笑。

刘章见状,连忙垂眸,躲过我的目光。

最佟,他还是出列站了出来,恭敬道,“臣认为可行,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臣赞同。”

他的表情依然很谦逊,依旧是那个事事为我考虑的好孙儿。

我的面上露出满意笑容,可心里对他的防备丝毫未减,如溪说得对,刘章的嫌疑也很大,人心难料,不可尽信。

刘章再次拱手,高声恭维道,“太皇太后圣明。”

我的笑容更深。

众大臣见此,齐呼道,“太皇太后圣明。”

声落,我认为时机已到,“众爱卿,哀家还有一事宣布。”

我环视着众人,“众所周知,上将军吕台于二年前为大汉劳心劳神,最终一病不起,撤手人寰,哀家深感痛心,趁着今日商定新帝的好日子,哀家决定追封吕台为肃王。”

此言一出,高台下又一次一片哗然。

但是由于追封已逝吕家人为王,已有先例,反对无效,众臣便也没出列劝阻些什么。

“另——册封上将军吕产为吕王,封地待定;册封吕禄为武信侯。”

我的威严且不容置疑的声音再次响起。

吕产、吕禄应声出列。

群臣则再次咋舌。

须臾。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臣出列,谏言劝阻道,“太皇太后不可呀,高祖曾与群臣杀白马喋血为盟,有言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您追封逝者为王,臣不敢有异议,但是这次您册封的是还在世的人呀。”

这位老臣是三朝元老王陵,现为右丞相,声望颇高。

丞相分右丞相与左丞相,右为正相,左为副相。

我冷淡地扫了王陵一眼,“若哀家非要如此,右丞相又待哀家何?”

王陵垂首低声道,“臣……臣不敢。”

他似乎正暗忖琢磨着该如何劝阻我打消这个念头。

我猛地站起身来,目光冷厉盯着王陵,“哀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大汉的天下,窃于皇位的人大有人在,哀家孤儿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