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8章 惊世之作杜甫《春望》(1 / 2)

加入书签

徐家书院与西城书院,两者相距并不遥远。

所以邓华、郑开泰和陆启文一行三人选择步行前往。

不久,他们便来到了徐家书院的门前。

这座书院,古朴典雅,每一砖每一瓦都透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门楣之上,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上面书写着“徐家书院”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笔力遒劲,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力量。

在书童的引领下,三人穿过了书院的前庭,来到了主厅之中。

此时,徐加昌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他端坐于主厅正位上,面容沉稳,一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仿佛能够洞察人心。

看到邓华等人到来,他微微一笑,示意他们坐下。

“徐老头,别来无恙啊,呵呵。”

陆启文率先开口,打破了沉默。

“呵呵,托福托福,你身子可还好啊?”

徐加昌微笑着回应道。

……

经过两位老友的初见寒暄,主厅的气氛也渐渐轻松下来。

郑开泰轻咳一声,将话题引向正题:

“徐老先生,想必你也知道了,今日我们前来,除了叙旧,还有一事相商。”

徐加昌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关于景阳镇三大书院的合并事宜…… ,我们希望听听您的意见。”

郑开泰缓缓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诚恳与期待。

听到“合并”二字,徐加昌的脸色微微一变,但很快便恢复如常。

“此事非同小可。”

徐加昌沉声说道:

“合并之事,需从长计议,需确保我徐家书院上下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

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

“徐家书院自先祖创立以来,一直秉持着‘文以载道,学以养德’的宗旨。我担心合并之后,这份独特的文学氛围会被冲淡。”

郑开泰自然明白徐加昌的担忧所在。

但他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将目光转向了邓华,想看看这位年轻才子会如何应对。

陆启文也保持了沉默,他知道邓华是此次合并事宜的关键人物。

如果邓华能够说服徐加昌,那么合并之事便有望成功。

邓华并没有让众人失望。他站起身来,向徐加昌深深一礼,然后缓缓开口道:

“徐老先生之忧,小生深感理解。在合并之前,小生愿与徐家书院所有才子共襄文学盛举,进行一场文学交流。不知徐老先生意下如何?”

徐加昌闻言一愣,他没想到邓华会提出这样的建议。

但他很快便反应过来,邓华这是要通过文学交流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诚意,从而赢得徐家书院的认可和支持。

徐加昌不禁对邓华的机智和胆识感到赞赏。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理由拒绝这个提议了。

于是,他微微一笑,点头应允道:

“邓公子如此提议,老朽自当从命。便请邓公子赐教高才吧!“

随着徐加昌的话语落下,三位徐家书院的顶尖才子缓缓步入主厅。

他们分别是李文远、王思远和赵文渊,三人皆是徐家书院的翘楚,文学造诣颇深,各有千秋。

李文远,擅长诗词歌赋,其诗作清新脱俗,颇有风骨;王思远,则精通经史子集,对于古代典籍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见解;赵文渊,则是以散文见长,其文笔流畅,意蕴深远。

三人进入主厅后,向徐加昌和邓华等人行礼致意。

他们的目光在邓华身上停留了片刻,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惑。

这位年轻公子,虽然气质非凡,但看上去年纪轻轻,能否真的如传言那般才华横溢?

徐加昌看出三人的疑惑,微微一笑,指着邓华说道:

“这位邓公子,年纪虽轻,但文学造诣却是不凡。他曾作出《诫子书》,文采斐然,令人叹服。今日,他欲与你们切磋一二,你们务必认真对待。”

听到《诫子书》三字,三人心中一震。

他们自然知道这篇刚刚名声大噪的作品,但却没想到眼前的这位年轻公子竟是其作者。

一时间,他们对邓华的态度变得凝重起来。

邓华见状,心中却是暗暗好笑。

他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但却并不想太过张扬。

于是,他拱手向三人行礼道:

“三位才子的大名,小生早有耳闻。今日能够得见三位,实乃幸事。小生不才,愿以诗词为题,与三位切磋一二。”

李文远三人对视一眼,皆看出了彼此眼中的战意。

他们知道邓华这是要以诗词来与他们较量了。

李文远率先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