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08章 整饬吏治(1 / 2)

加入书签

博陵崔家乃是名门望族,李旦也敢当众羞辱,让望族世家再没有骄傲的资本。

科举革新势在必行,实实在在触动了世家们的根基了。

但这还不算是最狠的,在崔挹被当众羞辱没过几日,李旦又召来诸位宰辅,他还要将改革深化到底。

前些年,天后及诸武、面首出于私利,大肆卖官鬻爵,依附武家者不经铨选便可升官,致使朝中冗员众多,无能者忝居高位,有能者无端受到排挤...

而望族世家之间利益勾连,请托之风日盛,致使科举取士沦为望族世家的游戏,即便是官员升迁,望族世家之间也都是互相提携,挡住了其他官员的升迁之路。

这样一来,无用的官职众多,又劣币驱逐良币...员外、试、检校等官名目繁多,冗官滥吏充斥官府...

现在四海咸宁,朝野上下都已经被完全掌握在李旦手中。

李旦决意将大唐的一些积弊给改掉,对外经济贸易、金融改革都在进行之中。

科举革新之法已经颁布,现在就是要选贤任能,量才授职,彻底整饬吏治。

他要将武则天时代的庸官懒吏、望族世家互相提携起来的庸官冗员全部找出来裁撤,让有能者居之,无能者退出...

“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朕决意整饬吏治...”李旦并没有征求诸位宰辅的意思,而是以命令的口吻吩咐道。

宰辅们自然没话说,只是不知道李旦要怎么进行整饬。

倒不是这群宰辅无能,而是皇帝李旦的想法、手段异乎常人,非他们所能比拟也。

刘祎之身为中书令,宰辅之首,于是问道:“还请圣上明示,如何整饬吏治?”

“首先严格铨选制度,文臣由吏部铨选,武将由兵部铨选,今后没有战功及朕的旨意,吏部、兵部不得注官释官...”

大唐的文官由吏部铨选,武官则由兵部铨选。

“第二,从今年起,每年十月委派各道按察使对刺史、县令的政绩进行考功,分为高、中、殿、差四等,依次定为优劣,高者升,殿者贬,中者不升不贬,差者裁撤...”

“第三,将职能好相近的署衙合并,没有用的衙署精简掉...将柜坊由户部度支司独立出去,成立单独的柜坊署,并将少府监下的铸钱监职责划入其中,统一负责大唐的铜钱铸造、发行、存支、飞钱兑支...”

这算是对朝廷的机构进行了改革,而且还为了金融改革铺下了基础。

柜坊署更像是一个挂着朝廷名义的商号,李旦又借此举向天下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朝廷重视经商,认可了商人的身份。

“第四,县令乃是朝廷治理百姓的最前沿,时时刻刻要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朝廷的形象,官职虽低,但是却十分的重要,以后县令的任免,必须要由朕亲自出题考核他们...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马上罢黜...”

李旦此举倒是出乎了一众宰辅的意料。

大唐原有三百六十州府、一千五百多个县,加上新并入大唐的吐蕃、突厥、契丹等地,已超过四百州两千多个县,如此庞大的基数,即便是每年有二十分之一的县令要任免,也有百人之多。

县令之中除了长安、洛阳、晋阳这样的五品县令需要皇帝亲自任命外,多是宰辅们拿意见,再交由皇帝审定即可。

现在李旦竟然要亲自考核县令,看来是要对大唐的吏治自上而下的整顿了。

李旦执政的座右铭就是,只要用好人,国家就治理好了...

“第五,恢复言官和史官参加政事堂议事的制度...”

宰辅们又是一惊。

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这本是李世民在位时候定下的一种制度。

但是到了武则天主政之后,因为她为了做皇帝,心中私欲太重。

所用的宰辅们都是他的亲信,所做之事多有违规之举,很多事情不敢再公开,因此就不敢让谏官和史官参加了,这种制度也就废除了。

现在李旦又要将这个制度恢复,这难道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一众宰辅脸上都流露出了难堪的神情。

李旦对于几位宰辅自然是放心的,但是他要的是一种完善的制度,一种不论是谁来当政,都可以高枕无忧的制度。

所以为了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处理事情过于随意,而又无人监督,借此次整饬吏治之机,将此制度恢复了。

李旦之所以恢复这个制度,一来是监督宰相们的权力,二来也是为了以后做准备。

他要建立一个十分完备的吏治体系,即便是自己不出面,政事堂也可以将事情处理的很好。

李旦刚登基,也对大唐进行彻底的改革,夙兴夜寐,李旦这几年也没有怎么休息,实话实说,他也很累。

而等到改革以后,朝政大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