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1章 太华寺(2 / 3)

加入书签

么尴尬状况。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是昆明大观楼长联,清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所作。

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中的“北走蜿蜒”,说的就是蛇山,《昆明县志》里记载的“昆明县主山”。

蛇山形似一条巨蟒盘踞在滇池岸边,“蛇山倒影”是古时候著名的“昆明八景”之一。

登临山巅,眼前是春之城,远处是滇之海,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美不胜收。

史载靖难之变后,建文帝朱允炆削发为僧,潜逃至白龙山,记载中所说的白龙山就是蛇山。

朱允炆并没有直接去沐王府,而是进了沐家的家庙太华寺,对寺院的方丈说“与沐将军有旧”。

黔国公沐晟“至寺密语多时”,“既不挟之以开衅,亦不卖之以邀宠”,“慎密庇佑,以全其生”。

太华寺依山傍水,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巍然耸立。

寺庙周围峰峦起伏,溪水潺潺,木林苍翠,秀竹牵衣。

太华寺原来叫佛严寺,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梁王甘麻刺所建。

云南禅宗开山第一祖玄鉴常在此讲经说法,太华寺因此被沐英奉为家庙。

藏宝图的终点就是太华寺,但张哲翰并没有贸然进寺。

朱允炆在太华寺的事谁都可以从历史记载中查到,藤原宗纲在沐王府没讨到便宜,一定会去太华寺。所以无论是“朱允炆”还是张哲翰,都不能出现在太华寺,自投罗网这种事张哲翰是不可能去做的。

于是,廖家湾的樵夫“阿义”出现在了太华寺的寺墙外,所不同的是,现在的“阿义”带着个媳妇。

佝偻的“阿义”媳妇不能太漂亮,但不管是锅灰抹面还是粗布衣裙,还是难掩优雅的身姿。

如果同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张翰,张翰总是带着个漂亮丫鬟是众所周知的事。

樵夫和樵妇只好分头行动,在太华寺内外寻找传说中的白龙洞。

佝偻的“阿义”摇身一变,化作一个出坡归来的行者,荷着农具,挺起胸膛,进了太华寺。

太华寺座西面东,规模宏阔,四合五天井,走马戏角楼,亭、阁、廊、池汇成曲,都是传统的穿斗结构。

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两分出游廊,与两厢亭阁楼台相串连,建筑特色介于宫廷和园林之间。

大雄宝殿北侧是“思召堂”,是沐家的祠堂,南侧为 “映碧榭”,东面是“万顷楼”。

映碧榭中部凸出,是个伸进碧池之中的亭台。

亭榭之中端坐二人,中间摆着棋盘,焚了一炉香。

对弈之人,一个是披着棕色袈裟的中年和尚,一个是穿着青色官服的五十多岁官员。

两人的注意力都在棋盘上,都没有注意到化身行者的张哲翰正在假装扫地,一步步靠近亭榭。

有威压,二人之中至少有一个是海晏境,或者两人全是。

青袍官员是个生面孔,不是之前见过的“王之臣”和藤原宗纲。

亭榭四周都是池水,看上去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埋伏。

“师父可否告知在下,白龙洞在何处?”官员问道。

和尚默不作声,在棋盘上落下一子。

“在下是监察御史叶希贤,师父可知陛下是否来过太华寺?”官员也在棋盘上落下一子。

和尚仍然不说话,又落下一子。

叶希贤?不是伴随建文帝朱允炆从紫禁城逃出来的大臣吗?

【叶希贤(?—1402年),号雪庵,又名云,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处州府松阳县怀德里人。明洪武年间举贤良,任监察御史。曾上书明惠帝要求惩治李景隆死罪,后不得批准。建文四年(1402)六月,“靖难”兵起,奔逃中散失,家人疑其已死,以衣冠发丧葬。然希贤已抵蜀,隐姓埋名,削发为僧,号雪庵和尚,在重庆松柏滩建观音寺,朝夕诵经。时有隐者为补锅匠,二人结为友。常饮酒对歌,歌罢而哭,众人莫测其意。终时年愈百岁,告其徒曰:“我浙江松阳怀德里人也。”万历初年,有圣旨恤录,以表彰其孤忠大节。】

按理说这叶希贤应该是小春初樱在奉先殿射杀的几十个人中的一个啊。

只有一种情况可能出现意外,如果叶希贤是天行者,就有可能不在奉先殿前等死,而是在紫禁城被攻破之前溜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