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章 大西系,三巨头(1 / 2)

加入书签

大西系,三大军阀,南明永历小朝廷的威震天、擎天柱。

秦王孙可望,晋王李定国,蜀王刘文秀,都是出身,明末农民军起义军,八大王张献忠的义子。

老大孙可望,老二刘文秀,老三艾能奇(死的很早),老四李定国。

张献忠的起义军,流寇作风,烧杀抢掠,打一枪换一地方,被明朝军队追着打,东奔西走,转战南北,最后跑到四川,建立大西国。

满清入关后,肃亲王豪格,带着清军南下,攻打四川,大西军营寨,被攻破一百多座,斩首几万,张献忠中箭身亡。

大西军,在张献忠时期,军纪差,战斗力弱,打不了硬仗,攻不下坚城,就是一群四处流窜的土寇、流匪。

张献忠死后,大西军三巨头,同心协力,攻下云贵川,实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努力经营地盘,招兵买马,养精蓄锐。

几年后,大西军,面貌焕然一新,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悍,摇身一变,成了南明的正规军。

南明政权,能掀起第二次抗清高潮,续命十几年,得以苟延残喘,靠的就是大西军,3大军阀巨头。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永历朝廷的续存,离不开,3大军阀巨头的披肝沥胆,勠力同心。

永历朝廷后期,孙可望降清,刘文秀病亡,3大军阀巨头,一降一死,剩下1个晋王李定国,独木难支,回天乏术。

所以说,永历小朝廷,成也大西军,败也大西军。

蜀王刘文秀,是大西系,3大军阀之一。

刘文秀,陕西延安人,年轻的时候,投靠起义军,是八大王张献忠的义子之一。

流寇张献忠,攻下四川后,建立大西国,封刘文秀为抚南将军,与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并称为四将军。

南明隆武时期,满清进攻四川,八大王张献忠,不幸中箭身亡,没有指定继承人,大西军第一次内斗。

孙可望年龄最大,威望最高,刘文秀、艾能奇也支持他,李定国最小,最能打,不服气,也只能忍气吞声。

此时的大西军,前有明军阻击,后有满清追兵,东奔西窜,最后四巨头,一致决定,进军云贵。

在滇西,与土司作战时,四巨头之一的艾能奇,遭遇伏兵,中箭身亡,领了盒饭,英年早逝,最先出局。

首领孙可望,带着大西军,占领云贵后,团结土司,重用明朝旧臣,稳定社会秩序,大力招兵买马,屯田备战,建立大西军,南明后方抗清基地。

大西系,三大军阀,各有所长。

秦王孙可望,是政务型领导,负责统筹诸部,经营云贵川,西南三省,弹丸之地,能对抗满清十几年,功不可没,缺点是野心太大,想自立做皇帝。

孙可望,在云贵,最大的贡献,就是完成了货币改革。

铸永历通宝,推行废贝改钱,折银钱制度,利用南方丝绸之路,促进商业发展,积累大量的钱粮。

晋王李定国,军事上,能力无敌,精通兵法,擅长奇兵突袭,两蹶名王,威震天下。

逃亡的时候,发动磨盘山之战,差点干掉吴三桂,在滇西绝境时,领着残兵败将,大败缅甸15万大军。

政治上,比较幼稚,容易被忽悠,击败孙可望后,独揽大权,未能经受住,奸臣马吉翔、心腹金维新、龚铭的蛊惑,将朝政大权,所托非人。

镇守大理的时候,满清前锋军逼近,晋王李定国,决定奋力一搏,死守坚城,这时,巩昌王白文选,站出来,质疑晋王。

“皇上信任你,把国家朝政大事,全部托付给你”

“如今形势危难,是谁的责任?”

“晋王你是朝廷的顶梁柱?怎么可以坚守在这里?万一出事了呢?

“晋王,你带兵先走,我留在这里,负责断后”

由此可见,永历小朝廷,逃亡滇西时,大西军的军头们,对晋王李定国,意见很大,特别是备受打压的孙可望、刘文秀旧将。

晋王李定国,能在民族危难之时,深明大义,摒弃前嫌,联手刘文秀,说服军阀头子孙可望,联明抗清。

皇帝朱由榔,流亡缅甸时。

李定国带着残兵败将,游离在滇西边境,对抗吴三桂,又要费尽心思,营救朱由榔,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捍卫民族的利益和尊严,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蜀王刘文秀,性格温和,低调,不擅权,不争不抢,适合统筹参谋,顾大局,识大体,不拘小节,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南明永历朝时,3大军阀头子,鼎足于朝堂,刘文秀人缘好,就是一个润滑剂,能居中,调解孙李之间的矛盾。

张献忠死后,刘文秀联手艾能奇,支持孙可望上位,在云南,大西军巅峰时期,又支持李定国,主张联合南明,共同对抗满清,很有战略眼光。

孙可望野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