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章 拿鱼换鸡鸭(1 / 1)

加入书签

第二天,天还没亮,赵正午就听见院子里有人喊他:“里长,里长你在吗?”

赵正午随便披了件单衣就出来了。

一看,正是牛三儿,他手里拿了个奇怪的东西。

“里长,你看这个能钓鱼吗?”牛三儿把手里的东西递给赵正午,赵正午仔细端量,是个用木头削成的倒箭头的东西。

牛三儿解释着:“昨天我们的鱼不是跑了吗?我就在想,是因为麻绳不能把鱼抓牢,我们可以把这个钩子这样栓在麻绳上,这样鱼把它吃下肚,这个倒钩会钩住鱼,这样它就跑不掉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思梅抱着云燕也站在门口听牛三儿讲解,这不就是个原始的鱼钩吗?云燕心中暗自赞赏:这个毛头小子还不赖嘛,聪明。

赵正午也十分高兴,连连称赞:“好孩子,你可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麻烦了!”

被里长表扬,牛三儿高兴的吸了吸鼻子:“但是我还不知道这个好不好用,所以还请里长跟我再去一趟礁滩,试试这个鱼钩,鱼食我已经准备好了。”

说着他拿出一个草编的小篓子,里面装满了各种虫。

云燕看了一眼,吓的转过头去,她最怕这种昆虫类的了。左右牛三儿已经悟出了怎么钓鱼,这次她不跟着应该也没什么事。

很快一天便过去了。

黄昏时候,村头一大一小两个人影,踏着夕阳进村,他们的影子被拉的老长。

走近了发现,正是赵正午和牛三儿。

不出所料,两个人的背篓里都放满了鱼,最多的就是黄花鱼,其中还夹杂着一两条鱿鱼和小鳐鱼。

云燕一看到这些鱼,立刻想到了前世的烧烤,这些可都是新鲜的海鱼,架火烤起来,再抹点秘制酱料,配上两瓶啤酒,不知道有多美。

可是现在是别想了,这时候的普通老百姓家做饭,除了煮就是蒸,上面撒点盐巴。

有了鱼,就不愁过冬了。

牛三儿把自己的背篓放下来:“里长,钓鱼是你想出来的办法,这些鱼应该由你来分配。”

这真是出乎在场所有人的预料,牛三儿也不过是个六岁的孩童,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鱼,本性使然他应该想多占有才对。

可是他竟然如此大度。

赵正午换了一种目光看他,就连云燕也佩服起来,这个孩子不一般。

赵正午笑了笑:“你尽管拿回去,今日咱们的鱼竿实验成功了,明天我们就可以推广开来,大家都会有鱼吃的。”

牛三儿眼珠转了转,想了一下:“那我留两条,剩下的,给村头的王学究还有其他不能下海的爷爷奶奶家送去吧,王学究经常教我写字,我感激他。”

赵正午欣慰的点点头,夸赞道:“好孩子,去吧。”

牛三儿走后,赵正午换了一身干净衣服,思梅给他捡出来几条稍微大点的鱼,他照例拿去给县令夫人。

门口的小厮早已经熟知赵正午了,大老远的就招呼他:“里长来啦?哎哟,这么大的鱼,里长可真有本事啊!”

赵正午笑笑,也并不进门,他把鱼交给小厮转身便回去了。

思梅用麻布把云燕背在背上,自己空出双手来收拾鱼。

鱼的两腮和肠子是不能吃的,思梅把它们掏出来放在一边。

云燕看了看,真是可惜,这些可是喂鸭子的好饲料。

这些天,村民们经常去捡牡蛎,扇贝这些,吃完肉外面的壳就那么扔掉了,实在太浪费了。

她得想办法让母亲去买几只鸭子和鸡回来。

于是当晚吃饭的时候,云燕就咿咿呀呀,双手做着翅膀扑棱的样子。

这一个月,思梅早就和女儿心有灵犀,看她这样,思梅跟赵正午说:“我们是该养几只小鸡小鸭了,鸡蛋鸭蛋也是补品。”

赵正午愁眉紧锁:“可是我们没钱呀,拿什么去买。”

云燕用手一指旁边的鱼,赵正午猛地拍了下脑门:“对呀,明日我拿两条鱼,去集市上换呀!这样的海鱼在市场上很少见,换几只鸡仔鸭仔还是绰绰有余的。”他狠狠的亲了云燕脑门一下:“我的女儿可真是聪明啊!”云燕虽然有着将近三十岁的灵魂,可是被父母这样肯定称赞,心里还是有点甜的。

于是第二日天不亮,赵正午就拎着鱼往县里去了。思梅则在家里修正荒废了的鸡圈鸭圈,几年没养家畜了,这些地方早就破烂不堪。

思梅一边干着活,一边跟云燕絮絮叨叨:“你说你也才一个多月,怎么就这么聪明,你不知道,最近村儿里人看我眼色都不一样了。

一开始,他们知道我生的是个女娃,哎哟那个瞧不起我呀,经过这几次,他们看我都有点崇拜了呢,还是我的好闺女争气呀,我的脸上也跟着有光。”

正说着,门口有两个人影在晃动,思梅抬头一看,竟然是父亲母亲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