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章 换来全村人的麦种(1 / 2)

加入书签

赵正午很窘的回着:“是我,河西村的那个里长。”

钱掌柜一见陌生人吓的打了个哆嗦,粮铺里光线昏暗,钱掌柜看不清楚,赵正午道:“为何不点个蜡烛。”

钱掌柜一把拉住他:“你不要命了!外面的人若看见这屋里有光,便知道有人,那还不把我这房子推了。”

听见赵正午的声音,钱掌柜总算是想起了他:“你怎么又来了,这次我可真不敢给你粮食了。”

赵正午借着一点点光亮,看向钱掌柜,不过几天,他就 瘦了一圈,面色憔悴:“钱掌柜,我不是来为难你的,不过粮食是生存之本,您能不能告诉我,现在哪里还能买到麦子。”

钱掌柜叹口气:“唉,全国各地都在闹荒年,偶尔有一两个富裕的地方,粮食也都被朝廷征了去,眼下若说有机会买到粮食的,就只有东山县了,他们那边有大山挡着,今年受灾没那么厉害,由于交通不便,消息传过去也慢一些,他们现在还不知道别处粮食已经紧张成这样了,或许会卖给你们一些。

不过也要抓紧时间,他们知道是迟早的事,到时候他们那边粮价也会飞升,你们手里现在这点钱,怕是半斗米也买不上。”

正说着,外面响起来官兵维持秩序的声音,可是老百姓们又没犯法,只想买粮,官兵也不敢强行驱赶,已经闹的不可开交。

赵正午不敢再耽搁,向钱掌柜道了谢,抬脚便往东山县走去。

要去东山县得翻过一座大山,赵正午还背着一筐鱼,可是粮食关乎人命,他无论如何都要赶过去。

好不容易在天亮的时候,赵正午看到了远处的炊烟,东山县到了。

他的一双脚早已经磨的血肉模糊,可是他顾不得疼痛。

果然一下山,他便觉出来了,这边的风与他们河西县的不同,应该是这连绵的高山减缓了风势,因此东山县受灾情况会少一些。

他风尘仆仆的找到了集市,集市上散户卖粮的确实多一些。

他激动的上前询问,可否用鱼换粮食。

这里的人们很少见海鱼,在他们的印象里,这么好的东西都是富贵人家才吃的起,而这个人竟然用鱼来换不值钱的麦子。

几个散户听见风声,都凑了过来,不一会儿,赵正午就用一筐鱼换了几十斤麦子。他又问了问那些散户,几家凑起来还能有两百斤。

赵正午激动坏了,他连忙与这些人定下契约,他三日后带人来取麦子,到时候一手交麦子,一手交鱼。

这个买卖双方都十分满意,很愉快的就谈妥了。

只是赵正午的这双脚是再也走不了一步了,放下心之后他才觉出钻心的疼。

于是他找了一家可以送信的客栈,求人代写了一封信,让牛三儿务必三日后带着所需的鱼过来。

他自己则哪里舍得住客栈,挣扎着在附近找了一个茅草垛,挖了个洞就钻了进去,他的草鞋已经和脚粘在一起了,脱下来就得脱层皮,他索性也不脱了。

初秋的夜里已经有点凉了,赵正午趴在草垛里,看着天上的星星,忍受着双脚的剧痛,格外的想念思梅,想念云燕,那个固执的小女儿,想念那个暖和的土炕,就这样,他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信差的脚程就是快,很快就把信送到了河西县牛三儿手里,牛三儿拿着信,读了半天也只认识两三个字,还好他脑子也不慢,拿着信去找了王学究,才知道赵里长让他做的事。

牛三儿十分惊讶,一天一夜的工夫,赵里长竟然去了东山县,真是太辛苦了。

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回家让母亲去里长家报信,免得思梅担心,自己也不敢再耽搁,叫上自己的两个哥哥,赶紧去准备鱼去了。

秋天的海鱼,又多又肥,几个人一个下午就收获满满。

三个人带着四筐鱼决定第二天一早就出发。

赵正午去县城换粮食两天两夜没回来的事,已经传遍了整个河西村,淳朴的村民打心眼儿里担心自己的里长,他们一大早就自发的集合在牛家门口。

县令夫人也让车夫把马车赶来,牛三儿兄弟几个感激不已,若让他们背着四筐鱼去东山县,不知道要走到什么时候。

思梅也抱着云燕赶了来,想要跟着马车去找赵正午,被茹画拦了下来:“路途遥远,咱们女人又没力气,跟着只会拖累他们。”

思梅想了想,是啊,自己还抱着一个多月的女儿,她怕是也受不住这山路颠簸。而大狼二狼则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上了马车。

路途遥远,有两条狗护着也好,免得几个孩子路上受到什么欺负。

最后决定牛二儿和牛三儿一起去,带着全村人担心的目光,马车渐渐走远了。

到了东山县,一行人找到寄出信的客栈,才知道赵正午并没有住店,店伙计说那人寄出了信,就走了,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之所以印象那么深,是因为他走过的路都留下了血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