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3章 引路者(1 / 2)

加入书签

“小伙子,别怕,我是引路者,没有恶意。”就在楚帆感到困惑的瞬间,那老者的声音直接在他的脑海中响起,与此同时,大爷的瞳孔也恢复了正常,眼中再次显现出眼白。

“你可知道赊刀人吗?”

赊刀人的传说在华国民间流传甚广,他们通常出现在城乡结合部或大城市的边缘地区。

那些人身背麻袋,走街串巷,他们会摆地摊或直接在地面上用白粉笔写下赊刀的条件。

他们声称自己手中的菜刀是上好的,愿意将其赊卖给有需求的人,等到某个特定的、通常看起来不太可能发生的条件满足时,再来收取比原价高一些的刀钱。

在普通人看来,赊刀人的赌约设定往往带有预言的味道。

例如,他们可能会与人约定,当一头牛的价格从两百元涨到一万元时,或者当某地发生大水灾时,他们才会回来收钱。

这些条件在许多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达成的,且完成的时间跨度相当长,因此很难让赊刀人收回成本。

但往往赊刀人的预言会成真,例如,在浙省奉县,有外乡人在咸丰辛西年间以极低的价格赊售厨刀,并预言等到米价从每升八十文降到十八文时再来收钱。

虽然当时的人们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光绪初年,米价确实降到了每升十八文,这个时候,那些外乡赊刀人真的出现了,挨家挨户地收取刀钱。

“引路者的前身便是神秘而古老的赊刀人……”一些奇怪的知识侵入到楚帆脑中,楚帆其实是很紧张的,感觉自己被扒光了一样,在老人面前根本就是不设防的。

赊刀人曾经以超凡的智慧和预知能力在江湖中声名显赫。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赊刀人逐渐没落,一部分是因为历史的遗忘,另一部分是因为他们的能力难以适应新的时代。

赊刀人逐渐转变策略,与时俱进,经过时代的演变和自我革新,成为了在新时代的引领者和探索者,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引路者。

引路者不再局限于预知未来,而是更加注重对天机的理解和实践,致力于传播智慧和爱,帮助人们认识自我、理解世界。

但是他们做事的方式还是与赊刀人时代异曲同工,老人语气平静又充满了诱惑:“咱们做个交易吧。”

“今日我许你目神通,待到烈焰焚身时,我再来索取报酬,如何?”这不仅是一份交易的提议,更像是命运的邀约。

楚帆眉毛一挑,传音入密回复道:“何为目神通?”

“能彻视洞达,坐见十方,天上地下,无有障蔽,六合内外,鬼神人物,幽显大小,莫不了然分明,如视掌中。”

“要何报酬?”

“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情,到时你自会知晓。”

“成交!”楚帆坚定回应道。

正所谓富贵险中求,他深知机遇往往伴随着风险。

虽然引路者的话语中充满了神秘与隐晦,但凭借对天机微妙的感知,楚帆觉得这次交易或许是一场机缘,值得一搏。

在命运的天平上,他果断地选择了倾斜向冒险的一侧,毫不犹豫的接受了这个可能改变他一生的提议。

“你随我来。”老人缓缓站起身,结清了账单,然后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出了烧烤店。

“我上个厕所。”楚帆趁机找到了脱身的理由,他的语气轻松而自然,仿佛只是例行公事一般。

借着这个借口,他迅速站起身来,巧妙地避开了进一步的追问,也出了烧烤店。

楚帆追随着老人的脚步,七拐八拐来到一个僻静的角落里,这里远离了烧烤店的喧嚣与烟火气,只有一点月光洒在两人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柔和地融入四周的暗影之中。

老人的举动更是让楚帆瞠目结舌。他突然转身,目光直视着楚帆,那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决绝与坚定。在楚帆懵逼之际,老人毫不犹豫地伸出手,准确而迅速地向着自己眼眶探去,仿佛从蚌中取出珍珠一般,他的右眼球静静地躺在了他的掌心中。

“吃了它。”老人的声音平静而坚定,仿佛在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

他的表情没有痛苦,脸上只有一个深邃的空洞,以及递向楚帆的那只眼睛。

这一幕,即便是见多识广的楚帆也不禁心中一震,他的心脏猛地跳动起来。

这样的狠辣和果断,是他久未遇见的。老人的气势和行为的震撼力,让楚帆瞬间意识到,他面前的这位老者,绝非寻常人物。

楚帆虽然震惊于老人的极端行为,但他自己也是久经风浪之人,不曾退缩。

他的内心早已被无数的尸山血海磨砺得坚不可摧。

面对老人递来的眼球,楚帆没有任何迟疑,他接过那只眼睛,毫不犹豫地将其送入嘴中,一口吞了下去。

这个举动不是对老人的信任,而是对自己勇气的证明和对天机的实践。

在这个世界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