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0章 巨大的金山(1 / 3)

加入书签

“朕自布衣开创鸿业,荷天地眷佑、将士宣劳,不数年间,削平群雄,混一海宇。”

“惟尔西番朵甘、乌思藏各族部属,闻我声教,委身纳款,已尝颁赏授职,建立武卫,俾安军民。”

“迩使者还言各官,公勤乃职,军民乐业,朕甚嘉焉。”

“尚虑彼方地广民稠,不立重镇治之,何以宣布恩威?兹命立西安行都指挥使司于河州,其朵甘、乌思藏亦升为行都指挥使司,颁授银印,仍赐各官衣物。”

“呜呼,劝赏者,国家之大法;报效者,臣子所当为。宜体朕心,益遵纪律。”

这是朱元璋对边疆民族的政策。

陕西行都司西部的哈密卫,也就是后世新疆的东部地区,南部是朵甘宣慰司,然后乌斯藏都司,也就是后世的西藏。

包括云南,贵州各地区,都在洪武一朝加深了控制。

多年来推行的土司朝贡制度,让儒家文化得以传播,各部逐渐遵循明制。

荒漠上。

朱棣与宋晟骑马并肩而行。

在数千骑兵的拱卫中,两人畅所欲言。

宋晟指了指西边的哈密方向。

“纳忽里是察合台系,洪武十三年见我大军抵近,选择了出城归顺,圣人不愿妄动兵戈,以至生灵涂太,因此接受纳忽里称臣纳贡。”

“洪武二十三年,纳忽里因为不满互市规模,阻碍西番各族与我大明纳贡互市,并劫掠各部与我大明互市货物,已造成反叛之实。”

“我带大军讨伐,纳忽里只带走数百骑逃出城,哈密城池尽入我手,等待圣人旨意。”

“乃至洪武二十五年,纳忽里派人向圣人谢罪,圣人原谅了他,准许他回到哈密。”

“如今纳忽里死了,承袭忠顺王王爵的,是纳忽里的弟弟安克帖木儿。”

宋晟又指了指南方。

“皆是如此。”

朱棣

也明白了宋晟的重要性。

“我朝所立安定卫,原唐朝吐蕃之地,受封的阿端、阿真、苦先、贴里等等各部混战不止。”

“受我朝分封的安定王卜烟帖木儿,被受我朝分封的指挥使沙刺杀了,其子复仇,后又杀了沙刺,沙剌部将又复杀其人,番将朵儿只巴趁势屠戮安定城。”

“这片土地上充满了杀戮,百姓十不存一,犹如罗刹地狱,乃至洪武二十五年,诸部遣僧入内,乞授明官以安部众,奏请,圣人许之。”

“五年来,这片地区才终于恢复了和平,有了今日的安稳。”

宋晟向朱棣说了这么多,希望朱棣明白一点。

“陕西行都司稳,则这片土地稳,陕西行都司不稳,这片土地昨日的自相残杀又会兴起。”

朱棣神色郁闷。

他明白了宋晟的意思。

宋晟不想参与国内的政治斗争,更不想站队。

朱元璋的政策态度,得不得到后世人的认可,他在当下总之是这么做的,跟清朝的政策截然不同。

带来了先进汉文明的同时,也为地方带来了和平繁荣。

生产力发达才有文明。

中原发达的生产力,自然让中原的文明高于周边。

没有灭种,没有推行愚昧宗教,更没有施行减丁政策。

不是明初的国力比不上清初,明初边疆战争的胜利数不胜数,但没有一次对失败者赶尽杀绝,而是给了多次的生存机会。

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初。

诸葛亮七放孟获的故事,说明了汉文明的包容性和先进性。

“我随父亲和兄长加入义军推翻暴元,童年时和圣人一样,吃够了生活的苦。”

“这片土地上的野狗群被我清理完了,留下了干净的土壤,只要保持下去,这片土地才会真正的归心。”

朱棣听完这些话,想到了自己的长子。

长子真应该来听听宋老将军的教诲。

虽然老大没有明言,但是朱棣晓得老大对他皇爷爷的政策不太满意的。

朱棣没有再提联姻的事情。

因为宋晟已经回答了他。

定远密比,犹汉沛丰。父兄偕来,有伟宋公。义旗所向,仗剑先驱。神武不杀,迎降欢呼。

这位元末义军中成长的宋晟,正是大明边陲的定海神针。

虽然知道与燕王联姻对自身权势的好处,可他不愿参与国内政治斗争,选择了中立。

军人。

守卫边陲。

一辈子都是这么做的,且没有像蓝玉一样提拔私人,滥用亲信,干干净净的把边地交给了大明。

朱元璋如何能不信任宋晟呢。

乃至朱棣造反成功后,明知宋晟的儿子誓死抵抗自己,死在了自己大军,仍然信任和重用宋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