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02章 优势在我(1 / 2)

加入书签

北境夏收。

战事停!

最新式农具制作了出来,立马获得了推广。

宋朝发明的推镰,因为发明的时间晚,还没有来得及推广就亡国了,最后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只在元前期,汉先民留下了文字记载。

中华重工通过些许的文字记载,重新把推镰车制作了出来,并且进行了改进。

大宁南部。

卫所集中开垦出来的麦田,平原上的军户们,用口令驱势耕牛。

耕牛在推镰车的后面。

推镰车的车柄,和牛颈的曲木固定起来,靠着耕牛的力气推动推镰车。

推镰车的前面,是九尺长的一段横木,装有锋利的平扩镰刀。

快速的推进下,成片的麦田被收割,切断的麦穗倒向木杖,进入了两旁悬挂的车箱里。

因为方向和切口的原因,靠着惯性倒入一个方向,等车厢里的麦穗装满后,百姓可以直接一捆捆的绑起来。

一户人家靠着一头耕牛和一辆推镰车,一天可以收割收割麦穗十亩以上。

这是技术司制作出古人的三脚耧车,优化成七脚耧车的技术人员,又一项复古的技术。

而西方要在十九世纪才发明出收割的机器,中国比西方提早发明了整整七个世纪。

技术报。

“夏商石镰、蚌镰、铜镰、石铲、骨铲、石锄等。”

“春秋铁镰、铜锤、铜镰、铁铲、铁锄、铁锸、铁钁等。”

“秦汉镰刀、铁钁、铁锸、铁铲、扇车、水碓等。”

“唐宋四齿铁杷、铁锄、长镰,麦钐、麦绰、麦笼、耧车、推镰、打麦车、脱谷车、曲柄风扇车等。”

“我之先民一代接一代的奋进发展,正是我大中华文明之光,屹立于世界中央。”

“我大明解救中华,聚万民之心,复唐宋文明,先后重现耧车,推镰,打麦车,脱谷车等各式先进农具机器。”

“为工业化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技术保障,减轻了百姓们种地之苦,十倍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壮哉!”

“我大中华!”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见证先民之光,愿我山河无恙,大明繁荣昌盛!”

社会报。

“宋亡以后,不过百年也,吾等后人已沦为采用原始的舂米加石臼来去谷壳。”

“几年前,犹还记得家家妇孺皱眉,家家小儿痛哭,为了这又艰苦又费时费力的农活而害怕。”

“却不知我先民早已用上扇车,采用水利的水碓等等先进的农具机器。”

“幸有我大中华重工,幸有我大明,这些先民之技术重现天日,万民之幸也。”

朱高炽看着手里的报纸,心中也很感叹。

印象里还记得八九十年代。

不少的农村地区,仍然还停留在采用人工镰刀的方式,而古代就有了推镰车,可以使用机器收割稻谷。

游牧文明征服中华文明,造成的中华文明的倒退,实在是文字无法全部描述。

当下各类的机器,朱高炽并没有亲自参与,因为他不懂运用技术知识。

但是古代早就储备了足够

如果不是有个夹在两个落后文明中间的明朝,真不知中华文明要滑入到何种地步。

别说鸟铳,恐怕火门枪都会消失,不见于文字。

儒家落后。

真落后吗?

是真落后。

在清朝近三百年的阉割下,落后的不能再落后,辫子精神根深蒂固,百年时光都难以根除。

而日本学习西方技术,保留武士道精神内核,最后打败了俄国,打败了大清,鲸吞东亚。

那是清朝以前的儒家落后,还是日本的武士道更落后呢?

总不能日本的武士道比清朝以前的儒家更先进吧。

日本文化可是学习的唐宋。

更有明亡后,大量的儒者逃入了日本,带去了明儒学在日本的全面兴盛。

见仁见智的问题。

如果用后世的眼光看古代,而不是同比的眼光,得出的结论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从古至今,各个方面,中华都在不停的发展,从种植的粮食种类,到各类技术上和思想以及知识上,都可以看到古人不断的进步。”

技术司的丰功伟绩。

朱高炽亲自接见了最近成果优异的技术人员们,在全体技术人员技术大议上,朱高炽讲话。

“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先民的精神,永远保持发展和进步,只有不断的学习先民精神,不忘记先民的奋斗,才能成为真正的天朝上国!”

“先民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而你们则是后人的骄傲,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继续发扬奋斗精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