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70章 笑开怀的朱高炽(1 / 4)

加入书签

大明永乐十七年。

秋。

交趾行省境内共有四军,分别是谅山军、三江军、昌江军、清化军合计五万军,其中省府交州属于昌江军的防区,上万士兵分各营驻守重地和要道。

规模最高的时期,交趾境内有十余万军队,但是交趾毕竟不同别的地区,这里本属于汉地,加上有了老挝与占城的拱卫,很快恢复了稳定,与内地别无二致。

内地端午节流行划龙舟包粽子,交趾的风俗不比内地弱。

交趾的都司衙门在广威州,管理交趾境内的大小卫所,成为了朝廷和官府挟制武官的手段,士兵们未服役之前,以及服役之后的生活待遇,离不开卫所的管理,所以士兵们更加依赖地方和朝廷。

加上后勤的补给,所以大明的军制已经越发的稳固。

稳定是一切的前提。

地方上安宁,管理方便,人心统一,经济发展的很快,又不需要大量的军队驻防,减少了地方的开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交趾许多地区的水稻一年三熟,有了内地技术和物资的供应,当地粮食不但自给自足,也为大明在南洋的开拓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

各大营驻地主官是守备和分守,赵宏在交州府的衙门办公。

四十岁的游击将军在大明并不是希罕事,不过赵宏一家与太子殿下的关系,显得又格外不同,有心人很早就抓住了这点。

赵宏的妻子是交趾行都司原副使,现大使黄中的嫡女。

当初收复交趾的时候,置交趾三司官,都指挥使是吕毅,副都指挥使是黄中,吕毅病故,黄中代管,也是黄中看中了当年的赵宏,主动把女儿嫁给了赵宏。

那么赵宏有今日的地位到底是太子殿下的原因呢,又或者他的老丈人的功劳已经很难分清。

书房里。

玻璃窗户透过的阳光,让屋内明亮,赵宏坐在书桌后正在写字。

有一段时间,赵宏很迷糊,也感到迷茫,最后清醒了过来,喜欢上了读书和写字,把自己的感悟记载下来,每日三省。

当兵半生,从小兵做起。

赵宏经历了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北平、开平、大宁、辽东、塞南、塞北、西域、山东、京城、交趾,只走过的路不下十万里。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的思想,所以心为本,心决定了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所以心是世界的本源和主宰。那么修炼己心和自我反省,方能通过内心的净化,达到自然与和宇宙的和谐统一,做到知行合一。”

漂亮的硬笔字在白洁的纸张上展开,每个字一横一竖有模有样,间隙均匀,看得人赏心悦目。

字如其人。

与赵宏接触久了的人,基本上都很喜欢赵宏,这位什么话题都能聊,还能聊得很舒服,有自己的观点,却又不会强硬的固执己见。

“带兵也是如此,如果目的是为了发财,哪怕当上了将军,心不纯则道不正,道不正则偏,所谓将熊熊一窝,带出来的兵也不会是好兵,这样的军队只能打顺风仗。”

赵宏顿了顿,思考了一会,然后继续写道。

“心学里讲究致良知,知行合一,结合儒家的思想,强调人之初性本善类似的意思,只有心正,那么做事的时候,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否则就如无良的商人,这样的商人成就越大,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带兵也是如此,无论是什么样的风格,只有爱兵如子,讲究仁爱之心,那么在形势需要的时候,命令之下,士兵们仍然能视死如归,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如果不讲究仁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和疏离,那么士兵为何要卖命呢,不过几两碎银子,谁的命又不是命呢。”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将军打仗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只有为了公义,大义之下,人心不畏死,方能战无不胜,永不言败。”

“讲究仁爱的军队,才是无敌的军队,无论是靠着利益还是劫掠起家的军队,只不过是私利而已,当面对仁者之军就会不堪一击。”

写到这里,赵宏内心清明,思想通透,许多的念头通达,自觉内心无比强大,知道自己接下来的方向。

说起来很奇怪。

赵宏甚知一些谣言,什么他们家与太子殿下的瓜葛,其实赵宏自己知道,他们一家与太子殿下只不过有短暂的接触而已。

可能是年龄大了,以前在北平的时候,当初的小王爷所讲的一些思想言论,赵宏越来越钦佩,正合大道。

有些民族的强大靠屠戮,有些民族的强大靠生产力。

后者正是仁者无敌。

中华文明之所以有今日,是因为生产力不断的发展,促进了方方面面的成就,其中人口的暴增只是一方面而已,虽然人口的暴增带来了军队规模的强大。

可是把因果颠倒,才是没有搞明白其中的道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