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6章 点个状元不过分吧?(2 / 4)

加入书签

司礼监读书房的太监过来跟萧敬说明情况,轻声细语,生怕打扰到里面的阅卷。

萧敬则没那么多避讳,微笑道:“咱家不急着走,等阅卷结束之后,跟几位阁老学士一同去呈送卷子。”

……

……

殿试阅卷终于在日已西斜时完成。

除了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要去呈递最后十份卷子之外,还有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三人王鏊、李杰和焦芳三人会前去,本来礼部尚书照例也要去,但这次会试礼部尚书徐琼并不是读卷官,主要因先前礼部会试时出了鬻题的传闻,徐琼这属于避嫌。

乾清宫内。

六名呈送考卷的大臣,立在殿中,而十份考卷也各自呈送到皇帝面前。

朱祐樘也不废话,他上去先看张周的字是否出现在其中,依稀辨认一下,便觉得其中一份非常像张周的字,再稍微读几句,好像跟张周议论的风格也很像,隐约带着一些针砭时弊的口风,再看十四名读卷官的打分……

朱祐樘微微皱眉。

十三个圈,也就是十三个一等,却是有一个斜线,也就是三等。

再看这十份考卷中,一百四十个评分中,也只有两个斜线,而没有斜线以下的打分,其余一百三十八个标注都是圆圈或三角,等于说是一等和二等。

刘健道:“陛下,这十份卷子,乃是精挑细选之后,由众读卷官认为文章优等的,特地呈送来给陛下阅览。”

朱祐樘因为那个斜线的三等打分,显得有些不悦,问道:“那是以如何的标准,决定他们的优劣,再呈递到朕面前?”

刘健很奇怪,皇帝为何要问这个。

刘健道:“以一等为先,一等得多者,在前;若一等齐平,则看二等数量,以二等数上者为先;以此类推。”

大概的意思,就是先看圈谁多谁少,圈多的获胜。

而圈一样多的,看三角数量,再看斜线,再看竖线。

刘健又道:“此番殿试中,无十四一等的考卷,得十三一等卷者为一,而得十二一等者为四,十一一等者为十四。”

朱祐樘听了这个,心里还多少好受了一些。

也就是说,虽然张周获得了一个三等,但得了十三个圈的就他一个人,按照评分标准,那张周就是状元啊。

不过皇帝再看那得了十二个圈的四份卷子,剩下两个评分清一色都是二等三角。

朱祐樘也在想。

这谁啊?

不会随大流啊?别人给圈你非要给画个线,就显得你能耐?还是说伱最先阅卷,觉得不太好,后面十三个考官及时拨乱反正?

因为殿试阅卷时,并不记名,皇帝也不知道是谁这么不识相。

……

……

皇帝要遴选十份卷子。

除了前五名,剩下五份卷子比较容易定,落定次序之后,随后就会有人将考卷的弥封打开,将名字公布之后,随即填榜。

金榜。

剩下五份卷子,也就只剩下十三个圈的张周,还有十二个圈也不知是谁的四份。

这事关到二甲头两名和一甲三人。

别看名次相差不大,但对于这样一次不选庶吉士的殿试来说,中不中鼎甲差别可说是天壤。

“二甲

“二甲

当戴义将

唐寅和王守仁的名字,他都是听过的。

朱祐樘也很欣赏王华,但有一点不好的,那就是王华是传统文官,跟刘健、李东阳他们走得太近了,可以说是同质化的,如果他非要选个内阁

本来王守仁在这一届进士中位列二甲

正统历史上二甲前五名依次分别是:孙绪、罗钦忠、陆栋、张文渊、胡文璧。

结果因为张周的出现,产生蝴蝶效应,林庭未进前十,王守仁也晋升到了二甲

剩下五份。

朱祐樘也不想藏了,他拿起张周那份道:“朕看过这十篇文章,认为这篇最能得朕意,他在十四位读卷官中也是名列魁首,便以其为一甲

说话之间,戴义正要接过去。

由李杰走出来道:“陛下,此卷虽有十三个一等,却还有一个三等,文章论点或稍有偏颇,还请陛下三思。”

意思是,这份卷子拔擢为状元,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朱祐樘一听就火了。

朕还正想谁这么不识相,把张周的卷子给评了个三等呢,结果你李杰自己走出来承认是吧?

本来还想提拔你当翰林学士,看来你可以靠边站了!连识英才的慧眼都没有,你还想让朕拿你当盘菜?

“朕也没明白,这么好的文章,为何会有一个三等呢?仅仅是因为论点偏颇?礼乐治国,先以富民为先,起自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之意,乃《孟子》大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