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9章 天雷滚滚(2 / 4)

加入书签

先不谈祷雨的事,本来秉宽也没说是在京师祷雨,如果他如今人在京师,倒还好。但谁知道宣府是否有雨水呢?”

众大臣一听,心说太他娘的有道理了。

我们在这里悲伤什么呢?又何须自怨自艾?

京城下不下雨,跟张周有半文钱的关系吗?

再说了,张周那小子说的是今天去祷雨,就算此时此刻宣府也在下雨,但应该张周的祈雨仪式还没开始吧?这能算是张周求下来的?

“就说宣府副总兵官马仪的案子,应该如何处置?”朱祐樘道,“刑部!”

刑部尚书白昂走出来道:“回陛下,案宗已过堂,并无明显疏漏。若是宣府地方无法审理,当将人移交于法司,再行定谳。”

就差说,我们站在马中锡一边,同意把马仪移交法办。

朱祐樘道:“可如今宣府正在用人之际,临时更调副总兵,较为不妥,朕的意思,此事交给秉宽自行来决断,看是否可将人先留军中,等战事结束之后再行议处。”

也不说戴罪立功,皇帝显然不想给马仪的事定性。

说戴罪立功就等于说马仪是有罪的。

白昂不知该如何回答。

西北若是军将有罪,军情紧急,是有“免逮问令戴罪杀贼”的说法。

但只是针对一般御敌不利的过错,像马仪这样直接被巡抚级别问罪,且在贪赃枉法事情上有明确实证的,好像并不适用于戴罪立功的先例。

白昂本来是可以反对的,但现在皇帝明显是因为张周回护马仪,才有意包庇,出来反对就等于是跟皇帝公开叫板了……那些御史言官或不在意,但他白昂……本身就跟徐琼一样不是传统文官阵营,这时候他就不太想当这个刺头。

李东阳一看这架势,你一个刑部尚书居然在此等问题如此没原则的?

他走出来道:“陛下,以宣府巡抚马中锡上奏,马仪此人于总兵官任上横征暴敛,且有私畜兵士的恶行,不当以姑息。此人与新任宣府、大同等地总制张周,并过交集,不应以军情为由行包庇之事。”

他这是提醒皇帝。

陛下,咱一件归一件。

你要向着张周,我们不反对,毕竟这小子刚去宣府,还没做出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我们对他也没啥大意见,或者叫挑不出毛病。

问题是,这个马仪以前跟张周也没什么关系啊,只是因为马仪在被追捕时,去拜见过张周,还跟张周一起回到宣府,就说此人是张周党羽吗?

连我们都觉得这说法很牵强。

虽然马中锡的说法是张周恶意包庇罪犯,但只要张周把人交出来,张周跟马中锡的嫌隙就能解除,大不了你回头把马中锡撤换了,我们也没意见。

但就是这个有罪不问,有点说不过去。

朱祐樘道:“诸位卿家,地方将官有过失,由治事之官上奏言劾,本呜呜不妥,但就地逮问之前,是否也该先请示过朝堂?若只是给朝廷上一道言罪的奏疏,或是将案宗上缴,便能定谁有罪无罪,是否以后各处都可以仿效,让地方将官噤若寒蝉呢?”

皇帝也不客气了。

先前跟你们商量,把马仪交给张周处置,你们说三道四的。

那朕现在就直接来攻击马中锡公器私用,拿大明的法度去针对马仪,有公报私仇的嫌疑。

李东阳本来还是想当和事佬的,因为在他先前的说辞中,既没有帮马仪,也没有帮马中锡。

但现在他算是恍然大悟。

感情是张周做的事,无论对错,或者是无论是否有道理,皇帝都会力挺。

这简直是不讲理啊。

“轰隆隆……哗……”

殿外随着天雷滚滚,大雨倾盆而下。

这次大殿内众人都顾不上去想什么马中锡和马仪了,都在想,既然我都知道今天可能下雨,为啥不带雨具呢?

如果一会朝议解散之后雨还没停的话,是不是我们都要当落汤鸡?

……

……

“陛下,下雨了。”

戴义喜滋滋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皇帝,但其实不用他说,在场的人耳朵都不聋,雨声已经近乎掩盖了说话的声音。

随即宫廷护卫赶紧把殿门给关上。

如此大殿之内才算是稍微安静了一些。

朱祐樘眯起眼望着门口的方向,有意无意说了一句:“也不知宣府今日是否有雨。”

在场大臣不知该说什么好。

如果再提马中锡参劾马仪的事,那就是跟皇帝唱反调。

如果借机去攻击张周……那更不得了,估计皇帝可能直接来狠的,当场杖刑来个敲山震虎也不是不可能。

“没什么大事的话,今日朝议就先到此吧。”

朱祐樘突然说了一句。

在场大臣一听,心里都在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