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76章 一夕之间声名狼藉(2 / 3)

加入书签

情况下去追求,所以命对他们来说是不可割舍的。

越是身在高位,越是怕死。

张周道:“陛下,这几种,臣认为都可以试着去播种,除了口粮作物之外,还有不少的经济作物,通俗说便是可以作为制造物品之用,臣也要带一些回去,好好研究一番。”

“可以,这些都是你弄还回来的。”朱祐樘笑道,“你想带走什么都行,朕还在琢磨,是不是马上派

不论是否有仙草,

光是一次出海能带回一百二十万两白银,就让皇帝觉得,这出海价值简直太高了。

其实这次带回来的白银还并不止这些,只是运到京城有这么多。

张周道:“陛下,再派船出海,就要派出更大的船队,带更多的兵马,要经营海外之地,则需要将士们能征服和驻守,臣认为此事应当再行斟酌。”

“对对对,这可不是一杆子买卖,朕也没想到,这不是蓬莱仙境,简直是金山银山。来人,去将此番出海的事,详细整理成册,朕今晚就要好好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地方?难道遍地是金银吗?”

……

……

朱祐樘百思不得其解。

这次出海,仙草还没找到,但财已经发了。

本以为造船和出海的事,是在陪张周闹腾,只是用信任去博取一个机会……谁知道机会博来了,还带回来钱财,且这些钱财是不用进户部府库的,就属于皇帝私有。

当皇帝的只觉得银子好,也没想过这些白银流入,是否会造成通货膨胀……

就算朱祐樘有一定的见识,在思考问题上也不会那么全面,主要在于这年头的人只读四书五经,对于经济学等没有什么概念。

那些东西,都是要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形成理论。

或许在后世一个普通小学生都知道的事情,但在这时代却是深不可测的高深学问,在于没人去发现,或者说不需要去发现……原始农耕社会仅仅知道粮食产出多少,税赋几分,然后以此来养活百姓,完成可持续发展就行了。

“秉宽,明日早朝上,你一定要来,跟他们好好说说。”

朱祐樘跟张周临别之前,还特地嘱咐了一下。

显然当皇帝的也知道在很多事上,他也是门外汉,需要张周这个“懂行的”出来给那些大臣解释一下。

随后张周才在李璋的陪同下往宫外走。

“蔡国公,陛下还让咱家跟您说说英国公的事。”

李璋在外人面前有一股狠辣的作风,但在张周面前,他则显得很谦卑谨慎。

张周道:“我也觉得奇怪,怎么突然英国公的名声,就好像是一夜落地了一般,市井之地都在谣传起来,好像不怕非议朝中大臣,会惹来什么祸事。”

李璋道:“这还是因为东厂派人去传言,也允许民间议论,若不然的话,那为首之人早就被拿下,甚至是问罪。”

“原来如此。”张周道,“那不知英国公到底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

李璋笑了笑,他当然知道张周是在装糊涂。

“公爷,您也该清楚啊,都督府上下谁不知道?头些年,您还没入朝时,都督府内做什么官,如何晋升,还有出外领兵,到各处为总兵等,都是明码标价的,也不是英国公在私相授受,而是整个风气便是如此。”

“是吗?”张周故作惊讶,“难道陛下不知情?”

“陛下自然是知情的,但又如何?过去几十年都是如此,官场上下乌烟瘴气,只要没出大的岔子,明眼人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呵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还叫什么明眼人?要么明眼,要么瞎子,没有半瞎一说吧?”

“公爷您说笑了,当时的情况就是如此,也是在这两年,您贵为兵部尚书之后,情况才大有好转的,也跟研武堂出现,为中下层的将领晋升提供了渠道有关,以前可是没有这种渠道的,谁要晋升,全看上面的意思,而陛下对这种事向来不会插手,都是英国公等人自行决定。”

李璋说到这里,显得很痛心道:“前后两任保国公,都是这般人,或正因如此,才会有一些不作为的将领,陛下也会对他们深恶痛绝。”

张周道:“这就是英国公的罪过吗?”

李璋摇摇头道:“英国公的罪过远不止如此,或者说,这反倒是官场的惯例,算不得他英国公的劣迹。反倒是英国公借着手上的军权,做一些违法乱纪之事,除了提拔他的党羽,再是借机中饱私囊,还有对陛下阳奉阴违……这些事,才是陛下要动他的原因。”

张周好奇问道:“英国公还有这胆子,敢不遵从陛下的旨意?”

“唉!”

李璋叹道,“他不是不遵从,而是压根无须遵从,都督府的事很多都是不用陛下过问的,就好像一些涉及到采办等事,连户部都无法插手,陛下也曾派东厂去查过账目,但显然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