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6章 上梁礼成(1 / 2)

加入书签

新屋。

正门前早就摆好了香案,一张八仙桌上铺着红布,桌上摆放着鸡、鱼、猪肉、果品和酒盅,还有一对红蜡烛和香炉。

俗话说:“房顶有梁,家中有粮;房顶无梁,六畜不旺。”其中“拜梁”更是被人们视为上梁中最重要的一步,这关系到房主是否能请动诸神保佑,福泽子孙万代。

里正作为村中极有威望的人,对拜梁的规矩最为清楚,他昨日里就主动过来帮忙布置现场。

房梁和堂屋的大门上也都已经贴好了用红纸写的对联,房梁上写的是“青龙扶玉柱,白虎架金梁”,大门上写的是“多子多福又多寿,大富大贵度春秋”。

横批为“上梁大吉”。

这些对联是由四喜丫头昨日写的。

陈长生原是打算在县城里买副对联,不过挑选来挑选去,都没有找到适合上梁的吉祥如意话,最后就买了几副空对联回来。

刚巧家里四个孩子学习认字那么久,也练了许久的字,就当试试水。

陈长生让四个人各自先在空白的纸上试写,看完试写结果,最终确定下来,由四喜来执笔。

陈四喜想拒绝,她的字算不得好,毕竟一直都是跟着书模仿,没有跟学堂先生学过,只能说是娟秀中带着些许稚嫩。上梁这等大事,她怕自己写不好对联,到时候闹出洋相,反倒给家里抹黑丢脸。

幸好陈长生对这对联字体也没很多要求,反正是由自家人写的,自己的对联自己写,也别有一番意义。

四喜听完她的这番话,这才鼓起勇气,写下这两幅对联。

待陈长生领着三寿和四喜赶到新屋时,院子里已经站着许多来凑热闹的村人,里里外外围了四五层。

众人看到她来了,纷纷往两边自动让出一条道,让她进入最里层。

“大福娘,你来啦。”里正将香烛点燃,“该上香了。”

陈家村的上梁习俗是,房主全家要按长幼次序成对跪“拜梁”。主家点上香参拜,先拜天地,再拜门神菩萨,在门上两边插上香,然后拜灶神菩萨,最后祭祖,然后在香炉里插上香。

大福作为家中长子,拜粱当然由他完成。

他在众人的眼光中完成拜梁,里正接着大声道,“开始上梁!”

木匠师傅早就带着两人站在房顶的东面,口中念念有词,“上梁上梁,鲁班到场;粗的当柱,直的当梁;木尽其用,都派用场。”

瓦匠师傅领着另外两人站在房顶的西面接着唱,“你上东来我上西,子子孙孙穿朝衣;手拿青狮丈把长,摇摇摆摆上中梁;梁到半路中,子子孙孙在朝中。”

唱完之后,木、瓦匠师傅各放下一根用红布做成的红绳,由陈长生和里正在下面接着,系在梁上。

等她把绳子搭到梁上时,木、瓦匠俩师傅齐声唱道,“前搭状元府,后搭宰相家;金口对金梁,金银堆满仓。”

紧接着,房顶上的六人从两端同时向上拉,一边用力拉,一边大声念,“金梁系在半空中,摇摇摆摆成金龙;一片红云请玉皇,保举主家成富翁。”

当正梁被准确地放到预定的位置上后,木、瓦匠俩师傅各自用木锤在梁上敲打三下,大声念道,“上梁已成,放鞭炮!”

早就做好准备的大福和二禄一听到这番指令,马上开始放鞭炮。

两挂大鞭炮被点燃,院子外头“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好不热闹。

喜糖、喜饼和喜馒头已经被运到新屋,陈长生和大福不知何时也登上房顶,和木、瓦匠师傅们一起将糖果、喜饼和喜馒头撒向底下迫不及待的人群。

这是全村小孩子最喜欢的环节——抛梁。

凑热闹的村人们上前争抢声,宅院门口响起的爆竹声,热闹的气氛被推到了极点。

村人们围堆抢着喜糖喜馒头,马大强带着汉子们搬来十五张桌子和椅凳,在新屋的院子里依次摆开。

陈老太太则领着妇人们负责上菜,两人一组,左右抬着盘子开始给一桌一桌上菜。

抢完喜糖,村人们脸上还洋溢着笑容,就闻到扑鼻的香味。

大福站在房顶大声朝底下喊,“各位叔婶爷奶,快抓紧时间入座吧,马上要开席了。”

村人们依次落座,桌上的九菜一汤,还有满满一大碗管饱的糙米饭,谁看了不迷糊。

当然了,这些人也不是来吃白食,都是带了贺礼的。

“大福娘家准备了这么丰盛的席面吃食,我简直就像在做梦。今日、今日不会是过年吧。”

“这顶好的伙食,也不知道啥时候能轮到我家。”

“先别说这饭食,光看看大福娘家的院子,我就羡慕的不得了。我家老大老二就在窑厂上做事,希望今年能攒下几个钱,明年开春也能建个新屋。”

“那你俩那儿子可得卖力干活。”

“那还用你说。来来来,吃菜吃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