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六十六章 定下计策(1 / 2)

加入书签

上一次灾情,真要认真说起来,其实离的也不远,但是正是因为离得不远,许多人也都清楚的记得。

当时的灾情,同边疆战事在差不多的时间。

那一次,也是让整个朝堂都头疼的费了许多脑筋。

既不愿意让灾情那边有什么闪失,同时却也不愿意因此而让边境那边失守。

毕竟,边境那边一旦失守,伴随着的,就是边境百姓的流离失所。

也是因此上一次赈灾更是艰难,甚至于那个时候,圣武帝都不得不拉下脸,去向那些世家大族借银钱,甚至因此还许出去不少便利。

此刻,这人提出这一个案例来,那可真的是踩到了朝臣以及圣武帝的雷区里。

这倒也不是说,他们觉得上一次的事情太过屈辱,而实在是为官为民,结果他们却连为百姓赈灾的那些钱财都不足够。

那一次,也是让所有的人都心头剧震,没想到他们居然会到这种地步。

只可惜,在场这人不知道是在想些什么,还是一心只想着给他那个身为户部尚书的亲戚出气了,居然昂着脑袋,说了一句,“这件事情,我又不是户部的官员,自然不知晓了。但是想来,户部官员应当是知晓的。”

这么一句话出来,在场有些人就一脸的一言难尽。

其他的事情你不知道也就罢了,这么严重的事情,你来一句你不知道,还说户部的人才知道。

这知道的,你是想替你家亲戚表表功,不知道的,以为你是想坑死人家呢。

见他这样,周振义也没了跟他再多废话的心思,只是冷声说道,“不知道这位大人在想些什么,若是没有了钱,还能做什么?”

这人没想到周振义会如此明晃晃地将钱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一时好像抓住了什么把柄一般,当即就义正言辞的说道,“周大人此言差矣!”

“为人君子,又怎可口口声声都只有银钱,如此满身铜臭,未免也太过了一些。”

周振义懒得理他这磨磨唧唧的话语,只冷声问他,“是吗?这位大人觉得为人君子不可论及钱财?”

“那我请问这位大人,朝堂赈灾、边境打仗,哪一项不需要银钱?如大人所说,不用银钱。那遇到这些事情,应该怎么办?”

“用大人的凛然正气、一身清风来解决吗?”

周振义这话一出来,却是让在场的人一惊之后,忍不住的有些想笑。

不得不说,周振义这话着实是有些损。

但是也是真正的让人觉得听起来就很爽快。

本来也是,朝堂中的事情,很多时候真的是不能是非黑即白。

就像这一次的事情一样,如果不涉及到金钱,不说明要如何做的话,难不成他们就在这儿瞎讨论吗?

每一次碰到需要大量用金钱的时候,即便他们在朝堂之上会有党争,却也是都极其费脑筋。

因为这些人虽然存在党争,却也更知道一句话,若是朝堂之中不解决好这些事情,那么这一个国家就延续不了多久。

而圣武帝选人的标准里,那些朝臣可以有私心、可以有算计,但是却也绝对要有那么一些责任心。

这人被周振义的话一堵,支支吾吾半晌,却是来了一句,“在下不善数科,不与你辩论此类问题。”

却是让满朝文武再次无语,这事跟术科有什么关系吗?这明明就是你没有脑子,还非得出来现一现呀!

眼见这人已经被周振义按了下去,工部尚书想了一想,也上前一步,“臣以为,钱可能会腐蚀人的心智,但同样的,钱也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办法。”

工部尚书这话一说出来,在场众人皆惊讶的看过去。

这话是什么意思?

钱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办法?

这这不明摆着说行贿吗!

一时,众人看向工部尚书的目光,都很是惊恐,不明白他怎么会突然敢在圣武帝面前提这些。

圣武帝倒是大概猜出了他想要说什么,便颔首,听他继续说下去。

工部尚书也不负他所望,继续说道,“对于诸位同僚来说,钱财乃是身外之物,视金钱如粪土,更是某些同僚品行高洁的象征。然而对于黎民百姓来说,钱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说到这里,工部尚书叹了口气,却又坚决地继续说了下去,“百姓多疾苦,而他们的这些疾苦,原就有许多是可以用钱解决的。”

“说钱是百姓生活的全部,或许有些过于绝对。然则,若是有了钱财,百姓们的许多痛苦,便都可以解决。不会出现白发人送黑发人,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情况。”

工部尚书也是个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他这番话,让许多人都振聋发聩。

眼见工部尚书已经说到了这个地步,圣武帝也缓缓开了口,“诸卿只需记得,钱是朝廷解决问题的办法,却不是最终的目的。希望这句话,也能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