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章 乱世起(1 / 1)

加入书签

天下两分,大魏居于长城以南的中原地区,长城以北则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漠北索汗国。

大魏,永熙三年,注定会被载入史册。

位于中原地区东北部的边境小镇怀朔,刚被漠北索骑兵洗劫一空,一场百年难遇的极端雪灾悄然而至。

大雪不知疲惫地下了一个月,冻死成群的牛羊,吞噬天地万物,让本就缺衣少食,食不果腹的镇边戍卒雪上加霜。

百夫长谢殷,在又一次向镇将于景讨要钱粮不成,反被羞辱后,砍下了于景的脑袋,举起了反魏的大旗。

大魏自北方起势,统一中原地区。定国后,大魏皇帝将国都西迁至平阳。

随着国都转移的还有大魏的政治,经济,文化昔日繁荣的北境六镇渐渐没落。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大魏统治者们日渐腐朽,年久日深的吏制败坏,经济衰退更是让北境六镇与平阳有了不可调和,一触即发的社会矛盾。

谢殷的举动像是一颗扔在干草里的小小火苗,点燃了大魏日积月累的社会矛盾。

沃野、怀荒、柔玄…等其余五镇戍卒纷纷斩杀了镇将,拥戴谢殷。

不过月余,小小的火苗在北方形成了燎原之势,十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路向南席卷了关中,河北等地。

不少州府官吏是逃命的逃命,倒戈的倒戈,待北方大乱的消息传到平阳时,谢殷已在临漳称帝,国号大邺。

此刻大魏皇帝才从美人怀中酒醒,慌慌张张地召集股肱之臣商议平叛之事。

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乱臣。

大魏丞相楚思明一边派自己的弟弟楚寒山率军平乱,一边集合自己一众党羽,诛杀皇室,谋朝篡位。

楚思明将三百七十二名大魏皇室押解到皇帝面前,逼他立诏让位。

大魏皇帝幡然醒悟,自己一直依赖信任的这位楚丞相竟然有如此狼子野心。

可悔之晚矣,大魏皇帝在禅位诏书上盖上了象征皇权的大印,一杯鸩酒,结束了他年仅十七岁的生命。

年轻的帝王不会知道,生护不住大魏的江山,死也护不住家人的周全。

那日,乌云蔽日,天雷滚滚,雨声连成一片轰鸣,天地间像裂开了无数道口子。

大魏皇族们被集体押到昭阳殿外的空地上,他们嘴里不断地求饶,诅咒,哭泣……

楚思明杵着宝剑立在殿外的玉阶之上,被不绝于耳的哭喊声吵得十分烦躁。

他皱眉冷冷地看着这些哭天抢地,形容疯癫的人,他们身上哪里还有半点贵族的影子,有的只是恐惧、挣扎、恨意。

他眸光冷漠地望向天际翻滚的乌云,紧紧闭眼在一呼一吸之间,天边炸起惊雷,所有的哭喊声都停止了。

浓烈的血腥之气四散开来,三百多名皇族的鲜血混合着雨水,涓涓流向宫殿四周的水道中。

楚思明盯着血水愣了一会儿,神色晦暗。

他抬手抹净脸上的雨珠和血痕,整理衣冠,转身朝着天下间最尊贵最凶险的位置走去。

永熙三年十二月十日,谢殷与楚寒山酣战于同州,双方势均力敌,难分高低,形成对峙之势。

平阳传来魏帝遗诏,传位于丞相楚思明。

楚思明于殿前祭天登基,改国号为大绥,年号承安。

至此,大绥与大邺,一东一西地瓜分了整个大魏。

一个白手起家,一个谋朝篡位,两个新生的王朝都急需稳定自己的统治,一个乱臣一个贼子,由此拉开了乱世的序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