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0.孩子们的教育问题(1 / 2)

加入书签

实在是李善长外貌……有些不太像读书人。

其实明初的这些文臣,因为生于乱世中,其实都有一把子力气和好身板,建明以后在早朝上也常常说着说着就动起手来。

就连此时已经近六十的叶襄,其实也算强壮有力,但穿上青衫,还是一副文人做派。

而李善长……

若是无人说起,叶襄师徒还以为这是哪位能领兵上阵的将领呢。

一身肌肉鼓鼓囊囊,几要撑破那件简单的布衣,眉眼舒朗硬挺,毫无文人的弱气。

此时几人也终于明白,为何时下文人中,对李善长的评价会……不太高了。

“这位是刘伯温刘先生,宋景濂宋先生……”朱元璋一一介绍着着,用力捏了捏儿子的肩膀。

嫡长子的身份是如何都不同的,朱元璋此时看着几人,竟不由自主的想起“太子太师”这几个字来……

轻咳一声,朱元璋再看向叶襄:“这位……”

他稍微一顿,陈兴便自觉接过话头,向这父子二人再次正式且详细的介绍他们师徒三人。

叶襄的学识不必多说,便是他的为人,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要知道,水心村其实像是世外桃源一般。

当时水心先生也是对时局对南宋失望,才躲起来,只做一个简单的教书先生。

到今日,依旧时局很乱,依旧是异族当政,叶襄却觉得自己应该出村,用一身所学,为百姓谋一点实事。

这些年,他也一直是这般做的。

至于陈兴,则是精于商务,对税收也很有见解;

而薛宗纯则是极擅农事,对改革农具有浓烈的喜爱,一双手瞧着便与普通文人不同,骨戒粗大,手指上的茧子也极厚。

朱元璋却是大喜!

他最喜欢的,便是这样的文人了啊!

叶襄已经年老,朱元璋不好让他再去做什么繁杂的事,还在犹豫间,屋门被人“咣”的踹了一脚,伴随着嘻嘻哈哈的笑声。

“这他娘的,今天怎么这么吵?”朱元璋吼完才想起自己还在凹文化人的人设,轻咳一声,“那个,外面怎么了?”

“大帅,是常茂又在捉弄人啦!”有人答道。

一个“又”字,实在是道尽不少往事。

朱标好奇的看出去,朱元璋却是怒气冲冲起身:“常遇春呢?”

不必人答,他想起常遇春已经出征。

身为常遇春的庶长子,常茂今年也不过五岁,却已经顽皮到连朱元璋都知晓的程度。

这孩子虽说是庶出,到底是常遇春的长子,名字都是朱元璋给取的,但谁也没想到那般一个小团子,如今却顽劣至此。

门已经微微开了一条缝,一个青年不好意思的对着屋内鞠躬,正要离开时却被朱元璋喊住:“冯诚?没去上学?”

冯诚不好意思的挠挠脸,拿眼瞅了瞅刘伯温,没说话。

朱元璋的目光便也挪到了刘伯温身上。

刘伯温轻咳一声:“最近战事吃紧,营中所剩的将领不多,识字班就,咳……”

朱元璋最近也忙,自也知道刘伯温的忙碌程度。

没有学生,老师也忙,这识字班可不就停了。

外面常遇春的大儿子还在吵闹,冯诚倒是个乖觉的,小声哄着让他莫要大喊大叫了。

朱元璋头疼,再看一眼身边蠢蠢欲动的朱标,皱紧眉头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刘伯温忽然开口说道:“几位将军的孩子也都到了该开蒙的年纪……”

所有人都看向刘伯温,他面不改色,腼腆一笑:“若是能有专门的学堂,也是极好的。”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

以此人的聪慧,定不是无缘无故提起此事。

刘伯温看向朱标,笑道:“小公子也开始启蒙了吧?不知师从何人?”

朱元璋才要回答,朱标却道:“都是我妹妹教我的。”

朱元璋:……

话是真的,但是但是,家里的西席也不是摆设吧?

几个大儒却只觉得小孩子是在开玩笑,更显得家中兄弟和睦,均都哈哈一笑,并不当真。

刘伯温此时笑道:“臣还是觉得,建一个专门的学堂也好,像是常小公子这般年纪,也可以开始读书了。”

朱元璋陷入思索中。

之前那个不太正规的小学堂,是为了给他的将领们扫盲。

后来又做了马蓁蓁出那套试卷,小学堂瞬间分裂成三波,偏偏适合算学的、适合做工程的比适合认字的更多。

再加上众人来来去去总是有事,便也是到现在这般,直接就停了。

若是为这群孩子专门准备一个小学堂,那至少,学生不会乱跑了……

朱元璋盯着朱标思索,朱标忍不住缩缩脖子,直觉不好,连忙抗议:“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