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章 龙井村游记(1 / 2)

加入书签

龙井,一般指的是西湖边上龙井村种植的茶树所采摘的茶叶,清明前采摘的叫明前,谷雨前采摘的叫雨前,清明谷雨作为春天最后两个节气,对茶叶的影响是一天一个差别,茶农们一向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的说法,还有“早采一天是宝,晚采一天是草”的说法。

现在龙井茶在整个浙省都分布种植了,传古的狮峰、龙井、云栖、虎跑四地,和现代的梅家坞,是品质比较好的五个产地。

不过张耳对茶叶兴趣不大,喝也只是喝菊花下火,来这里主要还是想看看这地方的十八棵“御茶”茶树,打卡一下。

下了车,握着相机,溜达在村里,到处都有古人留下的题字,村里也修了新路,虽然初六在后世算是过完年了,但在这村里还是年里的,孩子们打闹欢笑的声音依然清脆,不过好像禁炮了。这个禁炮就让张耳想歪了,不过想想今年是羊年,南方人讲究多的可能不会在今年要孩子吧,不过也不一定,张耳印象里自己小时候也没啥讲究,越到后来周围的讲究越多。

沿着路走上山坡,冬季的茶树只能看到树皮,整个村子在周围山包环绕里就好像乌饭里面包了块冰糖,黑白分明。中午时分,温度回暖了一些,这半山腰的风也不大,总体不太冷。想起以前看的纪录片里,采茶季的整个视野都是绿绿葱葱的茂盛茶树,眼前的棕黑色也不那么刺眼了。

说起纪录片,张耳又想到一个搞钱的门路,自己可以到处拍照然后给有大影响力的媒体投稿,现在有国家地理,以后有8kraw,甚至直接加入影视飓风,以打出自己的名声,增加自保能力。

不过在数码单反刚开始的现在想这些都太远了,还是让手里这台胶卷相机值好最后一班岗吧。

走着走着,张耳觉得无聊了,从华北农村跑到江南农村,景色真的差别不大。张耳准备往回走了,最起码打车要出了村才行。

走到“龙井村”石头,一个软糯的声音喊住张耳“小哥哥,那位拿着相机的小哥哥!”

张耳抬头一看,一个20岁左右的小姑娘(某人忘了他才19)在对着他招手。张耳四边一看,只有他一个人,看来是叫他了。

张耳走过去“你在叫我?”边说边打量,只见这姑娘身高165左右,蘑菇头,发质黑亮齐顺,脸色白里透红很有光泽,穿着一个中国红的半身羽绒衣,白色的毛领子系得紧紧的,下面是一件白色短裙,再下面,我的天,她竟然穿着肉丝,这天气!张耳对女生的抗冻实力再次表示膜拜。再下来是一双过膝白色平底桶靴。整体像一个日系动画里出来的人物,一般是女三之类的倍受宠爱的妹系角色,声音也是。

张耳脑海里响起的是“哥哥,劳斯莱斯前杠,要吗?尊嘟假嘟?”

姑娘:“哥哥,能帮我拍个照吗?”

张耳:“哦,好的。相机给我。”

姑娘:“我没带相机,能用你的帮我拍一张吗?”

张耳:“???那拍了怎么把照片给你?”

姑娘:“你可以发邮件给我。”

张耳:“抱歉,没空。”转身就走。

姑娘拉住他,“哥哥你别走啊,如果不方便用相机,那用我手机拍吧,虽然可能效果不好。”

姑娘掏出她的手机递给张耳,张耳一看,诺基亚7650。

卧槽这世上还有没有天理!重生回来碰到的每个姑娘都是富婆,只有自己是个穷逼?这2002年三月上市的大宝贝哪怕过了一年,价格也还在五位数呢,这哪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

姑娘看张耳上下打量她,知道这是个识货的,就说“哥哥,我真的是忘带相机了,我是浙大的学生,今天是临时想来龙井村的,就拎了个小包就来了。”

张耳:“好吧,我相信你了。我用我的相机给你拍吧。”

在还手机之前张耳还是拿7650拍了一张,这可是祖师爷啊,用一台少一台呢。

分辨率确实有点少,有点模糊,色温也高,有点黄,但架不住这是一条新赛道的,象征意义太大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张耳开始用自己的k1000拍。也不问名字,像前世拍写真一样直接喊妹妹。“妹妹你稍微侧一点,抬头,好!”胶卷相机必须过卷也是张耳不习惯的一点,浪费模特的表情。

张耳给姑娘设计了一套农村新年喜庆风格的姿势,从村口石头,到往里走的白墙黑瓦,偶尔的炊烟,小桥和流水,又走到那个半山腰的小屋,总共拍了一卷半大概一百张。

姑娘拍着拍着也高兴起来,后面都蹦蹦跳跳的真的像是回到了童年过年的时候,还找了个树枝和半截二踢脚摆了个放炮的姿势,张耳没浪费她这个表情,拍了三四张。

两个人拍到天发黑,天边只剩最后一道亮光,张耳看了看计数器,说,“还有三张,最后拍点山村的晚上吧。”

姑娘答应了,两人找了另一个半山腰,在龙井村东侧的山头,能看到整个村子和远处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