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0章 真正的江城(1 / 2)

加入书签

说了半天除了知道诗人现在在哪,其他啥也没问出来。这不是白问了么。还是得等他自己回来。

张耳给王金鹏留了个消息,果断下线睡午觉。

醒来下午五点,可以准备出门了。

张耳继续去前台白嫖小姐姐的导航消息,得知她上学的时候广八路作为大学城内部小吃街具有各种伟大的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吃饭。就是有点远,得开四十多分钟的车,晚高峰还有可能,不是可能是肯定,会堵车。

对张耳来说这些都是小问题,不能阻挡他找寻美食的决心。就像找美食这件事,对小学生来说有点幼稚,但对张耳 来说,正正好。

打车来到广八路,看着沿路的学校,大大小小的学生,张耳不禁感慨时间是把杀猪刀,自己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连续打了几年工,好不容易攒了点钱,结果很快就要没学可上了。如果王金鹏在这,绝对喷他一脸快乐水,然后怒骂“装逼犯”十分钟。

到了广八路,一看两边的各种美食店铺,还有排队等待投喂的各路学生,顿时感觉到这才是真正的江城。

这里没有那么多讲究,也没有什么规定,决定生意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好吃。哪家门口人最多,那绝对好吃错不了。

张耳下了车开始溜达,可惜的是这么窄的的一条小路竟然是个双行线,对向的车时不时就要汇车然后错车,很影响路人的情绪。

路边的小吃店铺确实多,不过中间怎么还夹着个鄂省知识产权局?这年代已经有了这个机构了吗?张耳有点错乱感。

路边有烧烤,不用说先来十个串。抓在手里一边吃一边溜,还有粉馆,鄂省人也这么爱吃粉啊,到处都是。然后是烧牛肉,烧豆腐,面馆,牛筋牛杂,都是接地气的日常小吃,只要江城有的,这里应该都有,毕竟学生除了上上课,其他时间都用来逛街吃了。

现在离蓝极速网吧纵火案才过去五年,网吧行业的锁链还没有解开。没有网吧能收容那么多放学的学生,小吃街就成了他们消磨时间的主战场。每当有什么新鲜的小吃做法,或者旧工艺但新材料,这里的老板们就会用最短时间把它们写在招牌上,摆上桌,或者和常客讨论在哪哪哪吃了个什么做法的什么东西,口味大不一样,彼可取而代之。

总之,这里的小吃种类相当全,如果时间早可能还有什么没有的,那等天黑下来,张耳发现路边多了推车的摆摊商户,那才叫琳琅满目,一应俱全,本地的外地的各种小吃全都出现了。张耳见到了大盘鸡,油泼面,干锅鱼干锅牛蛙等,煮串串更是多,一条街下来四五家都是满满的人。

吃完手里的一把串,张耳又看到一个铁板烧的摊子,这个就不走了,坐下吃。这个老板烤鱿鱼的动作相当潇洒,让张耳不自觉地想起章鱼小八,然后又不自觉地联想到老八秘制小汉堡。。。。。。不能再胡思乱想了,不然今晚这烧烤是吃得没味儿了。旁边还有个小超市,张耳去买了个桶装蒙牛红枣酸奶,这下吃喝都有了,左一口吃右一口喝,十分自在。路过的学生们看他吃的这么有感觉,也都买串买酸奶自己体会,张耳看到小超市的老板出来对他笑得露出后槽牙。

吃完了两轮烧烤,感觉肚子还是有点空,张耳拎着酸奶走到那个干锅店,要了个干锅牛蛙。

作为有名的能吃辣的地方,张耳对鄂省人的吃辣风格(通过后世的b站)有所了解,但端上来尝了一口,发现这是个川味的做法。张耳一口老槽不吐不快,这不是ntr么。讲道理,这个干锅牛蛙的口味儿其实不错,口感脆嫩,但它偏香麻的口味和周围门店里鄂省的那种纯粹辣的感觉差别还是有点明显。

到了江城,还是要吃一份地道的江城热干面,这眼前正好有一家。张耳过去看了看,这年代的热干面还比较纯粹,自选的添料还不算多,就是豆芽豆皮之类的。张耳要了个基础版,只要面和芝麻酱。这面相当筋道,吃起来很韧,咀嚼时的口感非常过瘾,芝麻酱也打得恰到好处,没有苦味,也没有干巴巴的感觉。

又走了几步,看到个卖三鲜豆皮的小车,看了看招牌,他家的馅分三种,鲜肉、鲜虾、鲜蛋分别加鲜菇和鲜笋。张耳要了个鲜虾的,看着老板在现场制作。炒糯米是提前准备好的,把豆面浆倒在平底锅里摊成皮,打上鸡蛋摊匀,成型后把豆皮铲起来,放上糯米和鲜虾鲜菇鲜笋翻炒均匀,铲到旁边的豆皮上,包成正方形,然后整体加热加油封口,最后切成九块出锅。一个三鲜豆皮大概需要五分钟,整条街有大概十几个车车在同时做,就这还是排起了队。

张耳吃完三鲜豆皮是彻底饱了,看了看剩下到另一端路口也没几步了,就接着溜达过去吧。

走到路口 看了看路牌,这边叫珞喻路。看宽度应该是条主干道。不过这旁边的学校怎么连个大门都没有,校长不得每天被喷啊。

吃饱喝足,回去睡觉。

还是得晚上出来吃,下午真的太热了。

第二天还是六点闹钟叫起,赶紧出门。今天要去另一个前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