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一章(2 / 3)

加入书签

辅制度的确立人。堡宗的辉煌人生我们之前已经提过不少了,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这是一位集南北宋徽钦高仨皇帝缺点于一身的传奇男人。】

朱祁镇:你再污蔑朕信不信朕诛你九族!

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够了,不要再强调了,前面看了那么多已经很窒息了!

赵匡胤/赵煦:伤害明朝的时候请不要记起我们,谢谢。

【我始终觉得朱瞻基最大的缺点其实是选了堡宗这么一个继承人。自汉朝文、景两代皇帝开创“文景之治”起,“文景之治”就成了一个标杆模板一样的存在,后世基本上只要干得好的治世都爱拿去跟文景比一比,比如明朝的仁宣之治就有这样的评价:“明之仁、宣,论者比之周有成、康,汉有文、景。”但我们都知道,文景是大多数人都公认的好,但仁宣却有不少争议,问题出在哪呢?

我个人觉得是继承人的问题。一般来说,一个朝代经历开疆拓土之后跟在后面的大概率是休养生息,休养生息意味着政策相对宽松,这对恢复民生有好处,但也同样会滋生弊端,至于后续发展如何,看的是继承人。汉朝文景之后是武帝,武帝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在解决前人积弊的同时进一步开疆拓土,打出了强汉的威严。而仁宣之后是堡宗,堡宗并没有接过他的历史任务,他没有居安思危,而是选择继续啃老本,当然也有可能是他想解决但能力不行,我们不得而知,总之后面的事我们就都知道了。】

-

明·洪武时期

继承人确实是个大问题,历史上的自己不就选错了吗?朱元璋叹气。

但现在,已经有一个很合适很优秀的继承人摆在他面前了。

朱元璋看向气质沉稳但眉宇间难掩飞扬神采的朱棣,默默问自己:要这样选择吗?

朱棣恰逢其会地抬眼,与朱元璋视线相撞。一时之间,这对父子周身散发的强大气场竟难以区分高下。

答案好像已经不需要纠结了。

朱元璋对朱棣点了点头。金鳞岂非池中物,这次,就让他好好看看未来的永乐帝能做到什么程度吧!

-

汉初

“文景之治,强汉?”刘邦满脸惊喜,他这段时间为了继承人的事愁得焦头烂额,就怕自己什么时候突然撒手人寰,来不及选个靠谱的儿子接手这偌大的大汉江山。而现在光幕居然告诉他未来老刘家会接连出三代出息子孙?这真是一个天大的惊喜!

“恭喜陛下!”群臣连忙出声贺喜。大汉能蒸蒸日上对大家来说是一件好事,起码不会再有大动乱了。

“就是不知道文帝是谁……”刘邦摸着下巴思考,他可不认为这是刘盈或者刘盈的后代能做到的事,但刘如意……好像也不可能?希望光幕后面能透露一些关于文帝的信息吧。

-

西汉·景帝时期

“武帝打出了强汉的尊严?”刘启心情激荡,“吾儿果真英豪!”

没有人能不为自己孩子的成就而感到骄傲。

-

西汉·武帝时期

“强汉……”

刘彻看向身边一众心潮澎湃的大臣们,扬起了自信张扬的笑容:“诸位,共勉。”

【也别拿什么宣宗给堡宗留隐患、王振在宣宗时期就很受宣宗喜爱之类的当借口。宣宗喜欢是喜欢,但他会在国家大事上听王振的吗?彼时明朝还远远达不到晚期的混乱,大臣们还是有节操的,信什么人、用什么人,都由朱祁镇自己决定。同样的,杀功臣、复辟之后继续乱搞也是他自己的选择。他也留了烂摊子给后代,但他儿子就做得比他好。】

是啊,王振能专权凭借的是朱祁镇的宠信,土木堡和夺门后的一系列惨剧也都离不开朱祁镇本人的意志,说到底朱祁镇才是整个过程的罪魁祸首。

“唉!”朱见深重重叹了一口气,他已经可以预见到直播结束后自己会面临怎样的腥风血雨了。他爹这个烫手山芋,实在太令人头疼了!

【在此我发表一个暴论:如果当初宣宗换个靠谱的继承人,说不定现在他的名声会好很多呢?仁宣之治或许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吐槽名不副实了?】

朱高炽:不用如果,我现在就勒令我儿子以后不准立朱祁镇当太子!

朱瞻基:谢邀,已经在换了,那个气死人不偿命的冤孽再也不可能有机会摸皇位!

【第七位皇帝,明景帝朱祁钰,前面已经讲过就不多说了。

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一位大家总喜欢关注他感情生活的皇帝,年号成化。因为幼年的波折经历,朱见深爱上大他十七岁、一直照顾他跟他相依为命的万贵妃这件事大家肯定不陌生,和朱瞻基为爱废后一样,你可以不知道朱见深皇帝当得咋样,但你一定知道他和万贵妃跨越年龄的真爱故事。】

-

明·成化时期

朱见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