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三章(2 / 2)

加入书签

各时空一片哗然。

“干得漂亮!”霍去病眼前一亮,为辛弃疾发出喝彩。

北宋·太祖时期

“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啊!”赵匡胤既欣喜又心痛,“怎么最后成了文学家呢?”

【辛弃疾的壮举轰动南宋朝野,但由于“归正人”的身份,他并未受到朝廷重用。赵构只授予了辛弃疾一个“江阴签判”的小官职,从此辛弃疾开始了他在南宋长达四十多年的仕宦生涯。】

众人:这个“归正人”又是什么玩意儿?

【什么是“归正人”呢?答: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的人。再往细点说,这是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称。这个概念出现后,猜忌“归正人”成了宋朝继猜忌武将之后的第二个传统。】

嬴政:……

刘彻:……

李世民:……

又是猜忌武将,又是“归正人”的,你们宋朝玩得还挺花?

【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来,宋朝对武将的打压一直在加深,但凡强一点的武将基本都会遭受打压和排挤,这也是造成宋朝军事实力弱和对外战争软脚虾的原因之一。两宋期间重文轻武国策的受害者不计其数,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两大实例就是仁宗朝的大将狄青和高宗朝的大将岳飞。狄青被排挤出中枢,又因朝廷频繁的“探视”惊疑终日,郁郁而终;而岳飞之死也不仅仅是因为金人的议和要求,其根本原因还是宋朝根深蒂固的对武将的猜疑之心。】

一直在背景中没有姓名,如今好不容易出现一次还是反面教材,赵祯不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狄卿……”赵祯眼巴巴地望着人群中的狄青。

狄青被盯得头皮发麻,也不好不给自家皇帝面子,只能站出来干巴巴地说道:“一切尚未发生,官家无须在意光幕之言。”

“好爱卿!”赵祯激动地凑过去抓住狄青的手,把狄青直接吓愣了,“朕今后绝不会像光幕说的那般辜负于你!”

狄青脑袋有些晕乎,说话都显得语无伦次:“额,官家能信任臣是臣的荣幸……”

没眼看的文武百官:你们好像有点奇怪?

【当然宋朝抑制武将也不是无缘无故的,这是唐朝和五代十国的武将给的阴影。唐末五代十国是个武人当道、礼崩乐坏、血腥黑暗的时期,宋太祖赵匡胤从那个时代走过来,自己也是兵变上位,内心天然会对武将多几分忌惮。赵匡胤认为文人的危害没有武人大,而且宋初确实需要通过文人来恢复礼乐,重振道德和士风,所以他倾向于任用文人,这只是政治需要。总体来说赵匡胤本人是抑武却也没那么重文的,太祖时期算是文武制衡的局面。事实上,重文轻武源头虽然在赵匡胤,但真正大兴文教,大幅提升文人地位,奠定两宋重文轻武基础的人是宋太宗赵光义。

重文是错误的吗?也不尽然,“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文教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只是凡事都得讲究一个平衡,在重文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放弃武力的积蓄。若无强悍的武力,任你经济再如何昌盛、文化再如何繁荣都没有意义,这只会让你成为抱金过市的稚子,既招惹了虎狼的觊觎,又毫无自保能力。】

“平衡……”不少人都禁不住叹起气来,“这两个字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是难度极大的。”

只不过还是得努力去做,走极端不可取。

“是我想得太少了。”赵匡胤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这一点上做得确实不好。

【而南宋对“归正人”摇摆不定的政策,引发了大量归正人的不满,这种不满到后来越发严重,使南宋不断的失去北地民心,不仅彻底断送了南宋北定中原的可能,也成为南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赵昚揉了揉眉心:“中原归正人源源不绝,纳之则东南力不能给,否则绝向化之心。归正人的待遇问题,确实还需细细斟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