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四章(2 / 2)

加入书签

倒是个妙人。”赵顼满脸戏谑。

周围的官员们看向陆佃的眼神也十分意味深长。

见官家和同事们都一副“你家孙子这么有个性你应该也差不多吧”的表情,陆佃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陆佃:我只心疼自家孙儿多舛的命运,一直被人针对的日子怕是不太好过。

【宋宁宗嘉泰二年,朝廷诏陆游入京,担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一职,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

嘉泰三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同年四月,国史编撰完成,宁宗升陆游为宝章阁待制,陆游遂以此致仕。五月,陆游回到山阴,辛弃疾拜访陆游,二人促膝长谈,共论国事。辛弃疾见陆游住宅简陋,多次提出帮陆游构筑田舍,都被陆游拒绝。】

南宋·孝宗时期

“朕就说幼安和务观是注定要成为好友的。”赵昚看着面前被自己叫来一起观看光幕的陆游和辛弃疾,笑意盈盈地说道。

这俩人明明之前没有交集,谁知今日初识就一见如故、默契十足,看得赵昚啧啧称奇,直感慨他俩有缘分。现在一听果不其然,他俩在历史上就是朋友。

辛陆二人皆是腼腆地笑了笑,没说话。

南宋·高宗时期

“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两位成为了朋友,我竟然一点都不觉得意外。”岳云感慨。

岳飞眼里闪过笑意:“因为他们一直志同道合,成为朋友只是早晚的事。”也许以后,自己也会有机会与这两个惊艳的后辈开怀畅谈。

【嘉泰四年,辛弃疾奉诏入朝,陆游作诗送别,勉励他为国效命,早日实现复国大计。然而可惜的是,辛弃疾养精蓄锐的主张与韩侂胄急于北伐以树立威信的私心相背,因此他的建议并未受到重视。次年三月,即开禧元年三月,辛弃疾因遭到谏官攻击而连降两官。后来,韩侂胄北伐遭受惨败,南宋朝廷又一次想起用辛弃疾,彼时辛弃疾已看破南宋朝廷的本质,对朝廷的任命推辞不受,选择了辞官回家。】

“草率出兵,怎能不败?”卫青发现南宋在某些方面也挺一言难尽的,知兵的人不懂得用,行事还急躁,“不过,南宋朝廷的本质是什么?”打仗像过家家吗?

“大概是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吧。”刘彻勾了勾唇,“或者说,南宋有一群热爱干活的谏官?”

就南宋谏官那个勤奋的程度,怕不是辛弃疾刚上去就要被弹下来。

【开禧三年,朝廷强制起用辛弃疾,但诏令到达时,辛弃疾已经病重卧床不起。同年九年,一生壮志未酬辛弃疾怀着满腔悲愤与世长辞,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十一月,史弥远勾结杨皇后及杨皇后之兄杨次山,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遣使携其头往金国,订下“嘉定和议”,北伐宣告彻底失败。陆游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悲痛万分。

嘉定二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陆游病逝。临终之际,他仍旧心心念念恢复中原,并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书:“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早有预料的辛陆二人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局。

可光幕前的许多人却泣不成声。因为无论是“杀贼”还是《示儿》,其中都饱含着强烈的悲愤和遗憾,都格外触动人心。

南宋·孝宗时期

“但悲不见……九州同……”赵昚闭了闭眼,深深地把这首诗刻进了自己的脑海里。他决定了,以后要用这首诗时刻警醒自己。

南宋·宁宗时期

周围的人都在为辛陆二人的悲剧而伤感,只有韩侂胄神情恍惚,一副如遭雷劈的模样:“带着……我的头……去议和?”

【这里再多唠两句吧,关于韩侂胄的。韩侂胄确实是个私欲极重的宰相,但他北伐的心也是真的,后期为了北伐能顺利进行,他甚至自掏家财二十万用来补助军需。可最后呢?他被投降派暗杀了,他的头还被用作议和的筹码送给了金国。《宋史》将韩侂胄列入了奸臣传,然而金人却认为他忠于本国,将他葬在了他的先祖韩琦墓旁。】

众人:难评,真的很难评。

韩琦:这一刻的我比任何时候的我都更能体会“主战派的悲哀”这几个字的含义。

韩侂胄:心情复杂。

【这个结局真的挺唏嘘的,不过《宋史》的奸臣传嘛,大家懂的都懂。主播觉得整个过程还是投降派更可恶啊!你们说是吧?】

众人:是的,投降派更可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