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卷第二十四章:才俊早逝(1 / 2)

加入书签

当然,他所说的开始并不是指这个领域的开始,而是更大的系统建设的开始。坦诚的说,方解石在这个项目上取得的突破,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齐聚,简直就是运气的集合体,能做到这种程度,实在是出乎意料。在绝大多数领域,方解石的水平也就是普通的教授,实在是说不上有多么出彩,尽管它在每个领域的研究时间也确实不长。总体来讲,能够真正取得突破的,不过只有两三成。

成熟的轻工业之所以在工业革命期间碾压了传统手工业,并不是因为质量有多好,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效率和耗费。两匹锦绣,一匹是由国宝级大师利用其五十年的经验,呕心沥血花费五日夜制作完成;另一匹,则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在机器上随意摆弄半天制作而成的。那么即便后者的质量距离前者有一定差距,但依然能在时代的潮流中将前者碾压而过,把它变成古玩博物馆里的收藏品。

轻工业如此,科研工业同样如此。对于外行来说,他们所能看到的只有两样东西:一个是招牌,往往是团队中最著名的科学家;另外一个就是成果,这一般要根据媒体的宣传而定。但是对于科研行业的内行来说,要看的东西就很多了。一是消耗,做出一定的成果,到底需要多少的物资和能源;二是周期,从开始到最终成果的出现,平均需要多长时间;三是适性,也就是说对于环境的挑剔程度和对研究的可复制程度。

单就这一次而言,这三者是完美的达成了。整个研究没有走太多的弯路,消耗很少,周期也非常短,就出了很好的成果,而且课题组成员也不是什么行业大牛,只不过是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但平均来看,方解石还远远无法复制这一成绩。虽然同行抹黑很多,但是其中有一些还是正确的。方解石在研究中,确实倚仗了渡边财团惊人的财力,甚至说是能尽情的容忍错误也不为过。当然,这也是绝大多数财大气粗的科研组所做的事情,不过细究的话,方解石进行研究的消耗与周期上与获得的成果是不怎么相称的,起码要比同行业的尖端差上一些。

对此,还有改良的余地,不过数据库的积累更为重要。根据渡边枫的测算,大概还要七年的时间,方解石及其后继者,才能在九成以上的领域取得对人类顶尖科学家在消耗,周期和适性上的全方位领先,看着如今的情况,恐怕进行的也不会那么的顺利。不过,这一过程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也就是科研工业的量化。哪一位科学家或者工程师更优秀?这一向是被层层神秘感包裹的话题,而解释权也往往是垄断的。但是在这以后,这一切都将很好的解决,量化的系统将会确认,谁才是最接近真理道路的那个人。而这些也将为其他的一些相关的神秘研究起到重要的帮助。

“总体来说,方解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功率在三百千瓦左右浮动,大概是人体的五百倍。” 渡边枫看着记录微微皱眉:“这个方向还有改良的空间,但是尚且不确定增大功率和减小功率所带来的影响,总体要以性能为重,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

就在渡边枫走神的时候,男孩也结束了自己磕磕绊绊的演讲。听着下面稀稀落落的掌声,男孩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坐回了自己的座位。见状,渡边枫也就不打算久留了。就算男孩和方解石还想听一听专业知识,吸取一些经验,但是她这个外行是真的什么都不懂,再在这里也是浪费时间了。想到这里,她悄悄的起身,走出了会议室。

来到楼下,渡边枫径直走上了自己的车。按照预约,自己今天晚上还要去参加一个工程会议。尽管那个项目也同样是由方解石主持,而她也同样的一窍不通,但是出于礼貌,自己还是不得不去参与。想到这里,渡边枫也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

汽车在道路上奔驰着,一路畅通无阻,来到了目的地附近,车速自动减慢,准备停车。然而就在这时,突然意外发生了。一辆小车突然冲过来撞在了渡边枫车屁股上,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一辆大卡车从侧后方挤了过来,将她的车压在了地下,最后一辆小车带着满溢的汽油冲了过来引发了一场大爆炸。

最后,事件共造成包括渡边枫在内的四人死亡。经过警方和渡边财团反复排查,最终也只发现了在暗中存在着一个名为“人类保护学会”的特殊组织这一线索,除此之外便再也未能有丝毫的收获了。

“方解石不是万能的,它保护不了自己的主人!”

而在渡边枫死后,不少言论也铺天盖地而来。她在这些言论中被描述为弄虚作假,欺诈世人的骗子。而遇到这场灾祸的原因,就是因为不守规矩,仗着背景肆意妄为,得罪了太多的人。如此看来,渡边枫的死也不过是咎由自取。渡边财团对此尝试进行舆论控制,但一直效果不佳。与此同时,质疑方解石的人也站了出来,他们认为方解石完成的科研成果不该有专利保护,包括它本身,都有义务接受全社会的审查。对此,渡边财团自然不会同意,在各个战场上展开了唇枪舌战。

这一切毫无疑问在整个旸桑引起了大的动荡,甚至连世界都为之瞩目。失去了渡边枫这个天才,反而让不少旸桑学术界的人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