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7 章 离丧(1 / 2)

加入书签

林如海是在返回姑苏的次年没的,那天下了很大的雨,空中闷雷滚动,疾风骤雨仿佛要将这世间所有的声音、情感都席卷而走。

迎春跪在林如海床前,看王升用丝绵试探他的的鼻息,轻飘飘的丝绵一动不动。黛玉双手死死扣住床沿,泣不成声……

林家已经没有近亲,幸而姑苏老家还有同宗的族人,族老取走林如海的官服,站在屋脊上,面朝北方大声呼唤逝者——魂魄归来。

随后,蓝色的官服从房屋的正檐抛下,又“啪”地一声被衣箱接住。那枝头的石榴花仿佛不堪风雨,也应声而落……

林家老宅本来是没种石榴的,约莫是历代林家的当家人都更喜松柏竹子的苍翠,所以院子里少见其他颜色。

有一回,也是一个雨天,林如海觉得身子略好些,就带着黛玉和迎春上山寻访古寺。

那山脚恰有一颗极好的石榴,才五月初,石榴花就开了,如火般的红隐于苍绿之间,一下子抓住了迎春的眼球。

司棋看迎春目不转睛的样子,忖度她喜欢,想上前摘几朵带回家。被迎春忙忙地制止了,说这花一定要开在枝头才好看……

黛玉笑话她痴,林如海却激她作首诗来,若是作的好,就在家中她足迹所至之处皆种上石榴,以后每年都能看花开。

迎春非常心动,奈何肚中并无诗才。林如海和黛玉都是出口锦绣文章的能人,迎春跟着学了许久,做出来的勉强算是平平,总被林如海批匠气太过,意蕴不足。

利诱之下,平时作诗总是能躲就躲的人,也大着胆子凑了首七言。迎春自己觉得还不错,比平时冥思苦想得来的要精巧些,也更有真情实感。

黛玉却捂嘴笑弯了腰,大讽:“今日也算是力竭,凑了这一首,可见再不能了!”

林如海面上带笑,摇头不语。可回去就命人在各处移种上了石榴。得益于匠人的精心照料,本要两年才开的花,移种次年就盛放了,给了迎春好大的欢喜。哪想到七月间,尽付一场大雨……

这满地的红和官服的蓝刺得人双眼生疼,风木含悲,至痛之时,大概草木也会为之凋零,迎春终于在那一刻,泪如雨下……

林如海的丧仪走的很顺,合族耆老都感激他置办祭田,兴办乡学的恩德。按照之前商议好的,由族中做主完了这场白事。

林家人口单薄,迎春执弟子礼,和黛玉一起答谢往来吊唁的亲朋。跪叩陪祭、守灵举哀,素来强壮的身体都险些支持不住。

幸而本地民风淳朴,本着“红事非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的旧俗。无论贵贱穷富,各家都到了不少人。

来的媳妇婆子们也不用人招呼,随手捡起能做的,就径自支应起来。还专门有人来劝哭,轮换着黛玉和迎春去休息。也就是这样,两人才勉力支持住了。

迎春此刻才明白林如海非要回到姑苏老家的原因。古人念叨落叶归根,也确实只有归根了,才安稳。

贾府这次来的人还是贾琏,林如海月前自感大限将至,命人往都中送了信。贾琏一行人紧赶慢赶,可算是在丧仪开始的第三天赶到了姑苏。

贾琏一路哭喊着连滚带爬地奔入灵堂,那夸张的样子和熟练的假哭虽然滑稽,却真的安定了迎黛二人的心。

贾府这两年也经了一悲一喜两件大事,头一件,宁国府冢孙妇秦可卿命丧天香楼,人虽然死的不光彩,可是知道内情的不多,她的丧礼还是极尽靡费。

也因为贾琏在家,丧礼期间,宁国府的掌事之权没完全交给凤姐,大头还是由着贾琏做主,她在一旁处理内宅琐事。即使这样,凤姐的手段能力还是获得了一众族人的好评。

阴差阳错,凤姐没机会再感受两府大权在握的滋味,此时的权欲也远不如原书中那般强烈!

第二件大喜事,贾家的大姑娘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圣上恩重,特地在贾政生日这天颁圣旨,给了贾府好大的脸面。

不想好事成双,太上皇皇太后有感当今孝顺仁厚,推己及人,不忍后宫女眷与家人分离,难以承欢膝下。于是下旨准家世显赫,家中有重宇别院可供鸾架驻跸的后宫嫔妃——回家省亲。

圣令一下,周贵人的父亲周天佑最先响应。在城外圈了一块地,大兴土木起来。这是预备要接贵人了。

这周家也是来历不凡,虽没列入四王八公之属,也是累世的贵戚。与贾府这样自诩军功出身的公侯不太和睦。

他家女儿只是区区贵人,分位尚且不如元春都能获准接驾。贾府怎肯示弱,让自己女儿在排场上落了面子,于是也热火朝天地预备起来。

十一月接的封妃圣旨,次年二月间就开始忙乱。海样的银子流水似的花出去,眉头都不见皱一下。

好在荣宁二府本身占了整一条街,如今商议着从宁府的花园子动工,接过荣府来建造省亲别院。倒是省了购买地皮的一大笔花销。

贾府报喜的人叩响林府的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