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4章 幼军初立(2 / 5)

加入书签

丞相脱脱亲率大军数十万南征,脱脱用也速的计策,以‘回回炮’围了徐州昼夜不息地砸城,徐州城破后直接屠了徐州改名武安州,以白起人屠之名震慑人心,当时徐州义军领袖彭大、赵均用率残部逃来濠州,这两位兵多,濠州城内的几位元帅被迫依附于他们,咱的义父郭子兴元帅与彭大亲厚,被赵均用掳去押在地窖里生死不知,整个郭家乱成一团,部曲都要树倒猢狲散了,当时咱去求彭大出头,彭大见咱仗义,给了咱这副缴获来的甲胄,咱就是穿着这副甲胄,提着长矛去救郭元帅。”

这段历史,还在朱元璋返乡募兵之前,淮西二十四将里的很多人甚至都没有追随朱元璋,所以这副甲胄的由来,可谓是鲜为人知。

朱元璋顿了顿,继续说道:“每一次生死较量,它都与咱一道,挡了不少知道多少明枪暗箭,如今咱老了,这甲胄就给你了。”

说着,朱元璋让宦官帮他把扎甲的系带给解开,把朱标按在了小凳上,给他穿上。

朱标穿着有些不太合身,撑着甲胄显得略有臃肿,朱标其实不胖,就是长期坐着导致肚子有些大,朱元璋拍了拍他的肩膀笑了笑:“等以后,就由你传给英儿了。”

朱标心中一颤,连忙道:“是,父皇。”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感慨,他看向朱标和朱雄英,语气变得坚定:“咱希望你们能够记住,这副甲胄代表的东西创业艰难,守成也不易。”

朱标和朱雄英听着他的话,心中充满了敬意,大明能有今天,是离不开朱元璋从一介小卒披坚执锐,一路浴血拼杀的。

这副甲胄不仅仅是一件防具,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他们默默地点头,都希望将这份荣耀传承下去。

朱元璋走到朱雄英面前,说道:“英儿,咱已经在府军前卫筹备好了设立幼军的事宜,伱和在京的十岁以上的皇孙们,都将去那里接受军事训练。”

这件事情不是突然通知,而是之前已经有了风声,所以朱雄英并没有对此太过惊讶,他惊讶的是竟然所有十岁以上的皇孙都要去,而太子和年纪较长的藩王,其实长子和次子的年龄基本都是十岁以上了,普遍在十岁到十五岁之间,正是活泼好动的少年时期,让这些皇孙去接受军事训练,可以说是要遭老罪了。

朱标闻言眼中也闪过一丝惊讶,其实朱元璋是不希望自己的孙辈都成为武夫的,所以之前强迫他们入大本堂读书居多,但没有强迫进行军事教育,也有避免以后培养出的藩王军事能力太强导致强枝弱干的事情发生,所以朱标是真的没想到有朝一日,父皇会如此认真地让皇孙们接受军事训练。

“在幼军中,你们都将被视为普通士卒。”朱元璋继续说道,“不要有任何优待的幻想,也不是让你们去作威作福指挥人的,每个人都要从最基础的训练开始,学会如何成为一个真正能上战场的战士。”

朱雄英听后,心头涌起一股热血,他很清楚这是皇爷爷对他的期望,也是对他的考验,朱雄英深吸一口气,坚定地点了点头。

“孙儿明白,定不负皇爷爷所望。”朱雄英说道,声音充满了决心。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些皇孙们将会是未来大明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成长历练,对于大明来讲还是很重要的。

朱雄英告退出去,接着,朱标又向朱元璋单独汇报了高丽的事情。

等朱标回到东宫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吕氏在东宫的小厨房给他弄了点吃的作为加餐,一般来讲民间的普通百姓是没有这个条件的,到了晚上饿了最多灌一肚子水睡觉,不过随着承平日久,经济条件逐渐改善,很多稍有家资的家庭都有了晚上加餐的习惯。

朱标与吕氏对面而坐,桌上的佳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朱标看着吕氏轻声说道:“有件事情要告诉你,父皇决定在府军前卫设立幼军,要求十二岁以上的在京皇孙都去参加军事训练,允炆也包括在内。”

吕氏闻言一愣,随即秀眉紧蹙:“允炆身体单薄,怎能经得起这般折腾?能不能跟陛下说说,让允炆免了?”

她的声音中带着深深的忧虑,朱标握住吕氏的手,安慰道:“别担心,幼军里都是孩子,训练强度不会太高的。允炆去锻炼一下身体,也未尝不是好事。”

吕氏轻叹一声,没有再说什么,但心中的担忧却始终难以消散。

夜幕降临,吕氏独自回到房中,她的心中充满了不安。

她坐在床边,一想到朱允炆那单薄的身子,满脑子就都是胡思乱想,他在严酷的军事训练中会不会受伤?会不会被人欺负?甚至要是有更坏的事情发生怎么办?

想着想着,竟是无声地掉了几滴泪下来。

就在这时,朱允炆从大本堂回来,看到母亲在哭泣,他慌忙上前询问:“娘,你怎么了?”

吕氏没有说话,只是紧紧地抱着朱允炆的头,泪水打湿了他的头发,朱允炆心中一慌,急切地问:“娘,到底怎么了?你告诉我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