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打骨折的美国(1 / 3)

加入书签

1952年初冬,德国威廉港海军造船厂交付给中国的一艘巡洋舰终于完工驶出港口。考虑到顾客的手头不算宽裕,这艘巡洋舰是改造的三万吨排水量战列舰旧舰——元首不想要战列舰了,全部处理价大甩卖。它价格虽然便宜但德国人还是给装备了九门283毫米主炮。

决定阖家回国的钱姓科学家也搭乘上了这艘巡洋舰。他在德国党卫军上校的陪伴下参观着,宽敞明亮的舱室,舷窗外碧海蓝天,他的回国之旅不会很辛苦。

“谢谢这样安排。”他诚心实意说。

海茵茨温和地说,“您不必担心安全。德国海军并不算强但一路有潜艇等护航。您看见那些火炮了吗?能驱除海盗。当然德国最近还有新研发的武器,叫做导弹。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引向目标。”

科学家若有所思地点头。等到返回舱内整理书籍时,他发现了一张粗糙的德国V-2导弹脉冲式喷气发动机原理图纸,夹在那位小姐给他提供的中文物理书中。

他作为顶尖人材,很轻易便理解了脉冲发动机的组成理论。只需有机会投入实践……他心脏狂跳,这对祖国的国防武器建设多重要!

德国则已经在朝鲜半岛上验证了这种叫导弹的武器功效。1952年春季战役中,五百枚V-2导弹被运到了三八线以北的中方营地,那建立起一个简易的发射基地,并在美国人的侦查飞机发现前,几天内全都对美军阵地使用完毕,大约有百分之七十击中目标地区。

中方对于这种射程远,精准高的新式德制武器羡慕极了。

那位风度翩翩特科出身,且在延安时代就与德国建立沟通渠道的男人,得到钱姓科学家得以归国的消息。他高兴得在北京早早准备好工作实验室和团队翘首以盼。

“这次德国也邀请了我国的一位研究员科学家参加,这种机会要向我申报,我们挤也要挤出一笔拨款去,这次太可惜了。我们有些同志顾虑太多不敢拍板。”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一位邓姓副研究员原本也收到了慕尼黑物理会议的邀请,但国家经费十分紧张,他本人也实在太忙——于是研究所就没批准这位年轻副研究员奔赴德国参会出差。

被称为“小邓”的副研究员从普渡大学学成归国,今年还不到三十岁,不能参加大牛云集的会议他也没觉得遗憾。物理研究院的重点项目要紧,他和许多同志正废寝忘食地集中精力研制加速器。

目前国内已有一台从美国历经千辛万苦淘回来的旧货,但院长神神秘秘地说国家通过秘密渠道也从欧洲拿到了一台新的200万电子伏加速器,正在运输途中。

心知肚明,加速器是核武器研究的必备仪器。邓研究员坚信,核武器国家一定会搞!自家有了核才能避免被核讹诈!

这必定会是一段充满艰难险阻的过程,苏联明确反对中国研究核武器,一张相关资料也不提供。

但1952年深秋的北京迎来了秘密访华的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香山红叶下,他带来了元首的信,内容嘛,就是透露德国早就和美国同步拥有了核武器。如果中方不介意,那桩苏联不愿意的事情,德国很乐意。你看加速器的事我德不就默许了海森堡“淘汰旧货”?

“这套手法,是合纵连横啊。”浓郁湘潭口音的高大男人吸着烟,笑着评论道,“远交近攻。德国元首是想继续拉拢我们中国呢。我真的有点好奇,他是不是读了战国策。但是,假如德国真的赋予我们核心技术,这个帐我们很难还哟。人情帐不是那么好担的啊,人家的意识形态也不是解放全人类。依我看,咋们借力开个头,剩下的自力更生才最好。”

总之,这次中国和德国签署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并在1953年春便开启了原子弹研制的534工程。这个时机后世认为选得极好,天时地利。因为53年3月份后的苏联,顾不上反对中国发展核技术了……

1952年的美国可称焦头烂额。朝鲜不断失利后,白宫最终任命上将克拉克接替麦克阿瑟的指挥权,争取签署双方可接受的停战协定。美国战略决定把重点放在阿拉斯加,所以,另一位陆军上将马修李奇微出任北方地面部队总司令。

同年,约克城号和企业号航母编队浩浩荡荡地从西海岸出发,带着登陆舰上的一批美国大兵,燃起了从苏联手中收复国土的雄心壮志。

无数战斗机轰炸机从航母上起飞轰炸护航,那场面看了又会对美利坚生出自信——-

然后,美军登陆部队遇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寒冷冰原,并且荒无人烟。除了苏联的几个石油开采点外,阿拉斯加已根本没有城镇。美军知道苏联人占据了阿拉斯加却不知道自己该具体攻占哪里——白雪皇后的王宫吗?

十年前莫斯科郊外,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击败德军,严寒的天气帮了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