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六十二章 隔阂(1 / 2)

加入书签

朱玉平和自己的丫鬟打情骂俏,不远处的张盼盼和李师师,二人就这样的看在眼里。

不知道她俩有没有生气,不管生没生气,朱玉平的心里总是忐忑的。

至于豆花儿,则更是脸色通红,羞愧不已。

不过朱玉平这个败家子,他的脸皮比城墙还厚。看到张盼盼和李师师来了,便放下了豆花儿自顾自跑了过去。

四目相对,只有面对张盼盼的时候,朱玉平的心是牵着的。看到张盼盼的那一刻,他才感觉到自己和对方的心意相通。

张盼盼也是一样,看到朱玉平平安归来,忍不住喜极而泣。

二人互相傻傻的,就这样傻笑着看着对方。直到。张盼盼转过头:“师师姐姐,玉平回来了。”

朱玉平走到李师师面前,李师师笑颜如花:“小国舅,恭喜恭喜。”

朱玉平挠挠头:“师师,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不要叫我小国舅。”

一旁的张盼盼,过去亲切的拉着李师师的手,又过去牵着朱玉平的手。三个人手牵手站在一起,张盼盼说道:“是啊师师姐,你不要这么见外。”

一向外向大方的李师师,此刻脸上竟然有了一丝红晕,只听得她轻声说了声:“玉平哥哥。”

这一刻,朱玉平只感觉自己浑身都不过血了。李师师声音娇媚至极,这一声玉平哥哥,是如此的饱含深情。

朱玉平心中一荡:“走,今儿可是和大喜之日。咱们,找个地方吃酒去。”

李师师微微一笑:“承蒙不弃,去醉杏楼如何。”

朱玉平拍了拍手:“如此甚好,我还想听师师你的小曲儿呢。”

事情还是在往好的方向在发展,朱玉平身边的那些朋友,目前的状态都还不错。皇帝赵桓下旨,国舅官复原职。

国舅府外的侍卫全都撤去了,查封的国舅府也恢复原状。国舅府中那些封存的东西,也都被送了回来。

只是,皇帝没有再招朱玉平入宫。而朱玉平,也没有进宫面圣。隔阂,终究还是发生了。

之前的皇帝,对自己可以说是恩宠有加。自从出现了这件事之后,不管承认与否,他们之间的隔阂是总算是存在的。

家丁们大脑迟钝,大军二虎和来福旺财他们,是不在乎这些的。他们看到小国舅回来了,好日子似乎又回到从前了。

只有朱玉平知道,他和皇帝之间的隔阂,怕是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城北,是朱玉平的心血之所在。所以他必须回到城北,继续他的创业大计。

皇恩县,是不同于以往其他的郡县。在这里,百姓们是相对要民主一些的。知县万修齐,听取民意仁厚施政。整个皇恩县,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皇恩县的衙役,也没有嚣张跋扈的性格。反倒是,这些衙役们,充当了为百姓服务的角色。

县城并不大,却非常的整洁干净。而且街道宽敞,人来人往的相处和谐。

县衙的衙役们在街上巡逻。路过的百姓们,纷纷打着招呼。街坊四邻之间,也是相处的不错。

有的百姓家里的猫儿爬到了树上,衙役便踩着凳子帮忙。有推车的民夫,在青石板的上坡缓慢的行走着,衙役们自觉地过去帮忙推车。

这在以往其他的郡县,是闻所未闻想都不敢想的事。

在皇恩县,百姓们却并不畏惧衙役。衙役们,也充当着为百姓服务的角色中。

这一切,都是因为皇恩县有个国舅爷朱玉平。还有一个知县,万修齐。

在他二人共同努力之下,皇恩县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唯独与一样,发展过快,甚至于超快的皇恩县。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

宽松的政策,还有和谐的经商环境。使得京城大量的人云集到了皇恩县,一时间皇恩县的风头无两。在这里,成为了京畿周边,最为繁华的一个郡县了。

作为北宋六贼之一的蔡京,其实也是有过贡献的。他的贡献,就是取消了宵禁。

经济重心南移,使得开封作为都城,人口发展迅速,经济发达。随着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活动需求增加,他们希望行业时间能够延长,以满足夜间的商业和娱乐需求。

在徽宗赵佶时期,蔡京的建议之下京城取消宵禁制度后,夜市、小吃街等商业活动得以繁荣发展,为朝廷带来了大量的财税收入,一定程度上帮助宋朝调节与缓冲了“三冗两积”所带来的国库压力。

宋朝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市民阶层的活动影响了当时徽宗赵佶的决策。徽宗赵佶当时为了支持商业发展,只要不触犯到皇权的利益,便允许了夜市等商业活动的繁荣。

取消宵禁后,开封城这座繁华的城市经济活力得到提升,新的娱乐设施如瓦舍、勾栏等也应运而生,体现了这个时期社会风气的开放程度。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夜间的休闲娱乐需求逐渐增加。人们希望能够在夜晚欣赏到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