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章 伟大的跨海电缆(2 / 3)

加入书签

多家科研机构开始研究和试验如何铺设海底电报线缆,以连通本土和海外领地之间的信息传递。

泰平二十二年(1726年),在工业科技产业部和黑山工业研究院的联合主持下,第一条实验跨海电缆从建业到小门岛(今澳洲北部巴瑟斯特岛)开始铺设。

这样工程可以说是毫无先例可以参考,所有的工作也都属于探索阶段,即使如此,跨越一百多公里,铺设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绝对算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这完全是一项幻想式的冒险,这个时代没有人知道这一百公里的海底是什么样,这又软又有韧性的电缆材料能不能保证电信号的传输,铺设需要施工船在海上至少三天时间,过程中又会遭遇什么样的恶劣天气,总之各种不可控因素缠绕着这个工程。

需要被铺设的线缆被提前绕进一艘船的内舱,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由数艘物资保障船陪伴,施工船在岸上众多官员、学者和百姓的欢呼声中,驶向了大海。

在施工船的铺设过程中,数名电磁学专家在船舱中与岸上的同伴不断进行实验交换着讯号,虽然海岸早已看不见,但讯号依然很清晰。

施工船从浅水区进入深水区,线缆不停地从船下进入海底,一天一夜过去了,四十多公里的电缆已经铺设完成,信号依旧清晰而稳定。

但是,到了第二天夜里,意外的事故发生了。电缆不知何故,突然从绞盘上滑落,并且无法找到电缆从何处断掉的,更不可能从深海中将电缆拉起来重新接上。

于是,施工船和伴行的物资保障船只好灰头灰脸地返回建业港,让翘首以待的观众失望不已。

这次失败,损失了六十多公里电缆,约三万元的实验成本。

不过,虽然第一次海底电缆铺设未能成功,但也有很多收获,最起码证明了电缆在海底环境下的通讯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在随后的几个月,参与实验的学者和专家们对船上的放缆机进行了大幅改善和优化,以避免线缆在输出时再次出现断裂状况。

当年九月,建业至小门岛海底电缆铺设成功,并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信息传输也保持了既有的清晰和稳定。

泰平二十四年(1728年),齐国开始铺设距离更长的海底电缆,这次实验的目标选定为南都(今墨尔本)和南屿郡(今塔斯马尼亚岛),铺设距离为二百七十多公里,而且还是在风高浪急的南屿海峡(今巴斯海峡)之中。

此次海底电缆的铺设工作采取的是两艘施工船对向作业,同时出发驶向预定的中间地带,到达后由技术专家和工人将电缆连接好,然后两船分别向南都和南屿郡出发铺设电缆。

当时正在南屿郡休养的泰平帝对此非常期待,甚至还让自己的侍从官拟定了一份祝贺电文,待海底电缆铺设成功后,便会在第一时间向南都传送。

然而,驶往预定汇合点的第二天,从南都出发的那艘施工船遭遇了一场巨大的风暴。它本是一艘装备精良、经受过海洋和战争各种考验的齐国海军风帆主力战舰,但由于这次任务进行了改装,这艘退役的舰船差点在狂风巨浪中沉入海底。许多船员受伤,船体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好不容易赶到预定的汇合点,却发现数千圈宝贵的电缆受到了严重的毁损,有的电缆乱成一团,有的电缆的保护层被磨破、划破。

一次精心准备的海底电缆铺设计划却被糟糕的天气意外打断,让两边期待电报连通的人们沮丧不已,更让准备传送世界上第一条跨海电报信息的泰平帝也大失所望。

是年十一月,太子监国坠马薨逝,引发了帝国数十年来最大的政治危机,泰平帝遂携皇太孙匆匆匆匆赶往长安主持帝国政务,稳定朝局。

而南都至南屿郡的第二次海底电缆铺设工作也于此时重新展开,在没有官员和民众的关注下,两艘施工船再次相对驶向预设地点。

11月29日,两艘船尾对尾连接好电缆,没有仪式,没有欢呼,在所有人都沉默以对的气氛下开始向海里铺设电缆。

两艘船各自铺设了一百三十多公里的电缆后,分别到达了南都城和南屿郡的信宜(今塔斯马尼亚史密斯顿)小镇,但海岸边并没有热情迎接的人群,所有人都在密切关注长安城的局势演变,这么一次伟大壮举就如此无声无息的完成了。

经过数日的连续信号传输,南都和信宜皆能准确无误的收到对方发来的信息,由此证明在海况恶劣的海域,电缆仍旧能正常工作。

那么,接下来就可以铺设距离更长、海况更为复杂的海底电缆了,未来世界信息的瞬间传输将得以完美实现,神话传说中的顺风耳亦将成为现实。

齐国又将开启一个新的科技历史篇章。

然而,就在呼唤声还未结束之际,南都至信宜的电缆传送信号却突然变得混乱不清,无法辨认。

12月15日以后,南屿海峡两岸再也没有传来任何一条清晰的电讯号。

这真是见了鬼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