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9章 败也海军,成也海军(1 / 2)

加入书签

奈马大公国的进攻部队冲入城门时,城墙上的守军们瞬间就清醒了,城墙上的警钟声开始接连的响起,而城墙上的守军们一面攻击城外的敌人,一面又攻击涌入城内,开始通过楼梯攻打城墙的敌人。

原本附近摸鱼的守军们听到警钟声,一个个惊骇的从摸鱼处涌了出来,而轮休的守军们则开始快速集结,向城门方向涌去。

“我们怎么办?”一个海军军官突然问其他军官,他这么问,言下之意是,海军的火枪手和船员们要不要去支援城门。

“上船!我们的战场在海上!”联军海上司令果断的下达了海军登船的命令,尽管这样的行为可能在别人眼里是找借口逃命,但是这个司令却十分清醒,他知道停泊处的战舰将成为达卡港最后的防线。

此时城外的奈马大公国的军营中也是乱的一批,谁都没想到城门就这么突然的被打开了,很多人甚至都不对此抱希望了,要不是军官们怕上军事法庭不肯撤兵,其实很多人都觉得可以走了,这么打跟送死没差别。

因为这种懈怠的情绪,导致他们接到全军出击的军令时,陷入了短暂的混乱,好在这些士兵们也知道,要是错失这个机会,未来可能有什么在等待他们,所以他们一旦准备好,也顾不上队形,拿着武器就往城门跑。

此时,攻守双方都想将城门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这个时候,人数优势和火枪数量优势就体现出来了,第一波守军援军是在城墙上的守军还在坚守的时候抵达,但是,进入城内的奈马大公国的火枪手们,依托城门口和附近有利地形打防御战,使得守方援军无法援助城墙上的守军。

而当第二波守方援军抵达时,城墙已经被进攻方的后续部队攻占下来。进攻方主动的将防御阵线后移到城墙附近,从而配合城墙上的进攻方对防守方的援军发动防守反击。

当防守方第三波也是最后的陆军抵达时,双方围绕城门和城墙产生了激烈的战斗,激战之后,防守方不敌,只能边战边退,最后被进攻方压迫到停泊处附近。

就在奈马大公国的指挥官下达将敌人赶到海里喂鱼的命令时,一声声炮声响彻天际,一直等待炮灰支援的联军海军出手了。

虽然三十四艘炮舰无法全部一字型在达卡港内港摆开,但是已经一字摆开的这些炮舰,也用舰载炮将奈马大公国的军队炸的哭爹喊娘。

更狠的是,海军还临时卸载了一些小炮到岸上,他们推着这些小炮来到陆军身边,依托陆军防线,对敌人进行炮击。

这个时候,有没有炮,真的是天差地别。实心炮弹一次无法伤到很多人,但是实心炮弹击中房屋引发的巨响和木石横飞简直让人胆寒。

而小炮发射的霰弹虽然无法造成大量死亡,但是却会给予进攻方造成大量的伤员。

联军陆军开始依托小炮,稳扎稳打的对奈马大公国的军队发动反击,很多奈马大公国的官兵甚至都来不及去救倒地哀嚎的同袍,他们为了不让自己被炮轰死,只能调转身体,撒丫子的向城外跑去。

刚刚他们有多快的跑进城,现在他们就有多快往外面跑。

重新夺回城墙和城门的联军陆军,果断的将城门关了起来,至于那些被丢弃的奈马大公国的伤员们,联军是不会浪费宝贵的医药和粮食的,所以,他们将伤员全部杀死,然后跟进攻方的尸体一起烧掉。

至于联军阵亡的官兵,他们为这些官兵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而伤员也是悉心照料,果然,败者没有人权可言。

此战,5000人的奈马大公**队,仅仅逃回2400人,其中1700名火枪手,700名冷兵器士兵。

其实,奈马大公国的军队并没有那么多的伤亡,主要是很多人觉得回去要么是死,要么是生不如死,所以干脆就趁乱离队了。

有很多逃兵是有想向联军投降的想法的,但是当他们察觉到联军杀掉了所有奈马大公国的伤员后,他们就放弃了向联军投降的想法,转而北上准备向山地矮人投降,山地矮人缺火枪、弹药和作战人口,他们带着武器投降,被接纳的可能性极高。

而联军一方,除了海军没有受损外,陆军算上康复后可以继续战斗的士兵,火枪兵只剩下561人,冷兵器士兵1141人。

奈马大公国的败军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才逃回格里拉村。败军不敢回到原本的驻地多甫勒村,只能在格里拉村等待军部的命令。

传信的人,差点没跑死,但是这样反而让他更慢了,等他抵达国都汇报的时候,又过去了十几天。

大公震怒。

元帅主动请辞,首相也主动请罪。

最后,元帅和首相都降三级留用。

而一直蛰伏在班夫港的张伟,终于开始露出了獠牙,经过这么久的蛰伏和休整,以及袁绍、刘仁轨、张合等等文臣武将的齐心协力的帮助下,其实的班夫港已经成为一座强大的军事要塞。

现在班夫港拥有65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