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解忧难(2 / 2)

加入书签

是现在无能为力的处境让他对妻子格外愧疚。

顾嫣摇摇头,把鸡汤端到他面前,看着裴珩一口一口喝着汤,她想,也只有他才能让自己心甘情愿付出了。

出了满庭轩后,姜淮一路往政事堂去,果然见那里灯火通明,外头还有一干宫人侍奉着。

见她归来,万礼总算喜笑颜开,心想今晚可以好好休息了,只是他嘴碎,又趴在女人耳边细数七皇子的不是:“那呵欠打的,连蚊子也能多吃几个,连官家看了都生气,所以早早把他赶走了。”

姜淮听了轻轻一笑,而后又肃了脸色,站到御桌面前。

看折子看得老眼昏花的皇帝一愣:“怎么又来了?”

姜淮不说话,只拿过他手中的折子,轻轻读着上头的文字。

她声音清澈如水,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驱散了脑中的昏聩,原本被暖和的炭火熏得也有些昏昏欲睡的皇帝也清醒过来。

待一纸奏折读毕,皇帝叹气:“果然还是要你来,旁人我用着都不顺手。”

姜淮沾好墨,只看着陛下,他说什么,她就记什么。

“兵士三万人,岁食米八十万斛。此数不实再查,凡粮草供应、辎重之情由户部协责,皆交予朕阅。”

姜淮下笔如飞,很快写好批语将其放到一边。

皇帝指了指旁边一箱折子,疲倦道:“你先看着,无关紧要的小事都不用拿来我面前说。只是涉及到长安王和西北的都要拿来我看。”

姜淮回了声是,扶着皇帝去偏殿休息,只留着万礼一个人陪她在政事堂留着。

姜淮本是想让他也回去的,可万礼又不肯了,只道:“我就在姑娘身边服侍着,研个墨,添个茶也好。”

见劝不走,姜淮只得让他留着。

翻开奏折一看,果然见北地战事危急,不是要兵就是要粮,再看朝中臣子所上折子,不是说缺兵就是说缺粮,个个都在喊穷,就是不肯做事。

姜淮已猜出裴珩恐被这些老狐狸拿捏住了,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裴珩没有办法应对。

女人嗤笑一声,将那折子一本一本放好,又将那些点子都记在了本上,以供圣查。

瞧见姜淮热得额头上冒出细汗,再看她还披着厚实的大衣,万礼体贴地要将她的大衣取走。

姜淮赶紧拉住衣服,勉强笑笑:“突然这么脱了难免要得风寒,我穿着也无事。”

万礼虽然觉得有些奇怪,却还是听了姜淮的话,二人就这样一直忙道深夜才离开。

本该困极了,可她却总没有睡意,许是口中那酸梨糕作祟,让她在此刻颇为清醒,蜡烛也没有点,就在黑夜里静静坐着。

许久许久,姜淮才脱下衣服,静静躺在床上。她把手放在小腹,那里还没有什么动静,平时穿着衣服看不出什么,也只有在此时才能感觉到有微微的起伏。

还好是在冬日,她尚可以借着厚实的衣服遮掩,可要再等几月,春风一吹,那便是想瞒也瞒不住了。

清卿……清卿……她念着他的名字,终沉沉进入梦乡。

有了姜淮的帮助,裴珩日子终于好过些了,凡下边呈上来的折子,他不再需要想着如何处理,如何批阅,如何让那些等着看他笑话的臣子们听他的话去办事,他只需要听姜淮的话,她叫写什么就写什么,最后再用国玺盖印就行。

且姜淮脾气好,从不骂他,要是他哪里做得不好,她也会轻声轻语教会他,再也不用陷入那种苦恼紧张的情绪了,得了空子,裴珩还能一边吃着糕点一边批阅奏折,好不快活。

“这李奉年可是来蒙我的,怎么只要一叫他收粮收钱,他就说没有。”裴珩瞧着户部尚书李奉年上的折子,一脸郁闷。

爹爹和祖父经营这么多年,难道才打了几个月的战就打穷了?

“还有常昆,让他调兵力北上,他就说地势难走,不可轻易调动,要二哥直接去北边征兵。”

姜淮叹气,把他手里的折子拿了过来放到一边,打算待会儿呈给官家看。这呆子,这些臣子就是欺他不知国情,又无陛下亲管才胡说八道的。

“自东阳河以北,地势平坦,大江大河密布,如此条件调动十万大军也是可的。”

“这战争最受苦的还是百姓,三户之家便要出一个男丁,若真照着常昆所说去民间征兵,恐又要惹北地民怨。”

姜淮慢慢给他解释。

裴珩一拍脑袋,原本他们都在蒙他啊!再回头,看着认真处理的姜淮,他满心佩服:“你可真厉害,也不知是挨了爹爹多少训斥才这样明理。”

在裴珩看来,姜淮能这般懂事,定是和他一样被皇帝训诫出来的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