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2 章(1 / 2)

加入书签

厨房里,杨妈妈趴在锅沿,专注地捏着筷子在锅里挑拣。

锅里熬的绿豆稀饭。绿豆降暑,大米在他们这边也是稀罕物,一大锅绿豆汤加了一把米,再热些馒头,做几盆菜,晚饭就能对付过去。

杨妈妈计划得很好,就是没想到大米生虫了,她也没发现,就给煮进去了。

粮食生虫,吃起来倒是不要紧,可看着不好看。杨妈妈刚一揭开锅盖,上面飘着白芽芽的小虫子,她一下子就懵了。

“好东西非留着,看,生虫了吧!拢共几斤米,从冬天留到夏天,还没吃完。”杨妈妈一边念叨婆婆,一边挑虫子。

麦客们想多赚点钱,加班加点地赶着天黑之前把他家的麦子割完运回来。吃饭的小方桌搬到院子里,接一根线拉出来,灯泡绑在晾衣绳上,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吃晚饭。

井里刚打上来的水沁凉沁凉的,麦客们把肩膀上搭着的毛巾在水里投一投,擦洗完顺便擦擦头发。几个大男人都光着膀子,背心搓洗了晾在院子里。

大伙渴得很了,绿豆稀饭端上来,正好解渴。杨爸爸也光着膀子,擦洗完,去屋里拿了一包烟出来给师傅们发烟,有的师傅拿了烟立刻点上,深深吸一口,然后再缓缓地吐出烟圈,脸上的神情都放松了;也有师傅放在鼻子下闻一闻,然后夹在耳朵上。

解了渴,缓过了乏劲,大家就觉着饿了。

这些麦客也是本地人,就在离得不算太远的山里,大家饮食口味都是相似的。他们拿了宣软的大馒头,第一件事都是夹油泼辣子,抹上厚厚的一层,辣椒的红油染红了馒头,香味引得人直分泌口水。

屋檐下的燕子归巢了,孵出来的小燕子不知什么时候会飞了,白天的时候跟在爸爸妈妈的身后,去田里觅食。

杨妈妈带着杨梅梅在厨房吃,因为家里吃饭的方桌太小,坐不下。

明天还要忙着赚钱,麦客们吃了饭,就在杨梅梅家门道口的竹席上凑合睡了。杨爷爷把家里的旧床单拿了铺着,给他们点了一盘蚊香,让他们晚上睡得舒服点。

杨梅梅早就吃饱了,杨妈妈忙着收拾厨房,就打发她去找爸爸洗漱。杨梅梅蹦蹦跳跳地经过院子时,见爷爷在拆蚊香,立刻就忘记去找爸爸的事了。

拆蚊香可有意思了,杨梅梅也想上手试试,不过被爷爷无情地拒绝了。这事可不是谁都能干得成的!

不能上手,但是看看也可以。杨梅梅就蹲在爷爷对面,看他一盘一盘拆蚊香。麦客们借了杨梅梅家的地方晚上睡觉,这时候见了这家的娃娃,就要夸上几句。

杨梅梅意外收获了一些夸赞点,叮咚叮咚地声音,听得人心情愉悦,杨梅梅立刻决定喜欢这几个伯伯了。

杨爷爷笑得可骄傲,嘴上还要谦虚:“就现在看着乖些,捣蛋起来气得人头疼!”

麦客熟练地接上一句:“捣蛋说明脑子聪明哩!”

杨梅梅早习惯爷爷口是心非了,她可懂这些大人了,他们都这样。杨梅梅有自己的一套认知方法,她根据每个人给她的夸赞点看。爷爷给她的夸赞点可没比别人少,就只比奶奶少一点。

她最喜欢奶奶了,奶奶也最喜欢她了。杨梅梅每次看着奶奶那比别人长的数字,就坚信奶奶最喜欢她了。

·

农忙时,打谷场最热闹,小孩子们也都追逐着这份热闹,聚在了这里。杨梅梅凭借大胆和嘴甜,顺利地坐上了拖拉机。拖拉机突突地冒着黑烟,颠簸着,拉着石磙子一圈一圈在场上转圈。

今天没什么风,村长把大风扇拿出来吹。大风扇呼啦啦吹起来,木锨扬起谷壳麦粒,轻飘飘的谷壳被吹远了,麦粒落在近一点的地方。初步筛过的麦粒要装袋离场,打谷场要腾出来,后面还有别家要脱粒。

分离谷壳这一步也叫扬场,扬场的时候不注意就被糊一脸灰尘、麦壳,所以场院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幕:碾场的人毛巾都挂在脖子上,时不时拿起来抹一把汗;扬场的人毛巾都盖在头顶上,从前面围住口鼻。

不仅麦粒要搬回家,各家的麦秸秆也都运回各家堆起来,这一年点火就靠它了。麦子一袋一袋搬上楼顶或者院子摊开晒着,这时候人们就希望天天大太阳,最怕突然天阴。

杨梅梅家的麦子收的早,脱粒之后拉回家晒在院子里和楼顶。本家还有几家收得晚,杨爷爷和杨爸爸过去帮忙了,打场时互相帮忙是常事。

“梅梅,你跟文文、豆豆去捡麦穗吧,再不去,可要被别人捡完了。”杨妈妈嫌打谷场灰大,找个理由把杨梅梅支走了。知道小孩子爱热闹,不好支开,她特地说要被捡完了,杨梅梅一准就去了。

杨梅梅回家提着篮子,呼朋引伴就往田里去了。去的人肯定不止文文和豆豆,还有平时玩得好的一大堆小孩。

田里的麦子都收割完了,零散掉落的麦穗就靠孩子和老人捡回去。这时候也不拘是在谁家地里捡的,因为各家的地里大人已经捡过一遍,即使有漏网之鱼也有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