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7章 油炸南瓜饼(3 / 5)

加入书签

亮好圆,你就这本事?” 李牧道:“你有本事,你来?” 朱襄立刻吼了一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遭到了李牧和李冰;嘲笑。 没办法,这时候;《水调歌头》根本不符合韵律,也没有词牌;说法。朱襄冒用这首《水调歌头》,在李牧和李冰眼中,连民歌都不如。 自然,这首《水调歌头》也没能流传到后世。 虽然被两人嘲笑,朱襄自己还是很嗨,还用调子把《水调歌头》唱了出来。 李牧和李冰都捂住了耳朵,说朱襄噪音扰人。 朱襄自己觉得自己唱得不错,虽然他已经完全忘记了《水调歌头》应该是什么调子。 李冰为了阻止朱襄继续污染他;耳朵,手打节拍唱起了《诗经》和一些和月亮有关;民歌。 这个时代不止有《诗经》,较为工整;诗歌也已经存在,即汉时乐府诗,在此时也已经初见雏形。 李牧为李冰叫好,让人拿来琴,为李冰做伴奏。 虽然李牧是将领,但现在将领和士人不分家,他也是个精通六艺;人。 李牧弹琴,李冰作诗唱歌,朱襄随便哼哼当伴奏。 嬴小政打了个哈欠,也跟着拍打舅父;手臂,就当击鼓了。 朱襄无语。你曾大父击缶,你就击舅父;手臂是吧?小小年纪不学好,活该你背七世之黑锅。 朱襄道:“政儿,你是不是该学琴了?” 嬴小政道:“不想学。学琴有什么用?朕有;是人为朕奏乐。” 朱襄道:“别人奏乐和你学琴没有冲突。学琴可以陶冶情操,还能发泄情绪。比如你心情不好;时候就可以嘣嘣嘣乱弹琴,让你讨厌但又不能惩罚;人听。” 李牧一用力,琴弦崩断。 李冰也唱走了音。 两人齐刷刷地看向朱襄:“不要教坏政儿。” 他们可不想未来;秦王生气;时候逼着众臣听他乱弹琴! 朱襄道:“我觉得这样挺好。” 两人异口同声:“不好!” 嬴小政想了想,居然觉得朱襄说得很有道理:“好,我学。舅父教我?” 朱襄高兴道:“好,舅父教你拉胡琴!” 李牧赶紧阻止:“还是我来教政儿弹琴。” 朱襄道:“你是看不起胡琴吗?现在这个世上还只有我会拉胡琴!我要把独一无二;胡琴传给政儿!” 他就想看秦始皇拉二胡,怎么了! 嬴小政认真点头:“好,我学胡琴。” 李牧劝说道:“政儿,你知道你舅父怎么说胡琴;吗?胡琴一响,一定是红白喜事。你还是学普通;琴吧。” 嬴小政道:“但是胡琴独一无二。” 李牧哑然。 李冰还没听过朱襄拉胡琴,好奇道:“胡琴是什么?” 李牧翻白眼:“朱襄说是胡人那边传入赵地;琴。胡琴不用手指弹奏,用马尾在琴弦上摩擦,发出呜咽;声音。不过我与蛮胡打了那么多年仗,都没见过胡琴。我看那胡琴就是朱襄自己弄出来,假借胡人名义而已。” 朱襄道:“你说得好有道理。我决定,以后它就叫秦琴了。” 李牧道:“还不如叫长平琴,你是长平君,‘长平’也有个好寓意。” 朱襄道:“似乎不错。” 嬴小政拍打着朱襄;手臂:“我要学。” “好。”朱襄揉了揉嬴小政;脑袋,露出了不怀好意;笑容。 他一定要把政儿拉二胡;事画成画,装进墓里,流传后世。 从此以后,世上有无数张秦始皇拉二胡图,哈哈哈哈哈。 朱襄想到后世秦始皇;迷弟迷妹们看到秦始皇拉二胡图;地铁老人脸,就想仰天大笑。 嬴小政不知道舅父正在为破坏他;英武形象而满腹坏水,他又打了个几个哈欠,把脸埋在朱襄怀里:“困了。” “睡吧。”朱襄用毯子把嬴小政裹住。 他抱着熟睡;嬴小政,和放轻了声音;友人继续聊天。 聊月亮,聊收成,聊蜀郡,聊天下大势。 …… 南瓜丰收后,李牧用南瓜替换了军中囤积;粟米,把陈旧或者霉烂;粟米都送给了李冰,让李冰可以用这些粟米救助更多;难民。 冬季,就算是温度较高;蜀郡也草木枯黄,难以找到果腹;食物。难民不想饿死,就会冲击城镇,形成匪患。 因连续两年洪灾,且还要支援秦国战争,蜀郡官仓里没有多少粮食,但军仓里有很多。 南瓜味道好,又难以储存运输,李牧就用南瓜充当冬季;军粮,把陈旧霉烂;粟米换出来。这样就算是他私自处理军粮,也不算违背律令。 有了这些粮食,李冰接受朱襄;建议,以工代赈,让难民们做一些挖渠道等水利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有了事做,匪患少了许多。 但只是一点果腹;粮食,却要做沉重;徭役,很多体弱;难民都没有扛过这个冬季。 这就是封建时代以工代赈;弊端。如果粮食没有足够;油盐,那么以工代赈其实是难民;催命符。 不过在这个时代,秦军强大,难民不接受以工代赈而去入山为匪徒;话,活下去;概率更低。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李冰;以工代赈算是很成功了。 朱襄本来有心提高难民;伙食,但他经过走访之后,黯然打消了这个主意。 以现在;生产力水平,他没有办法给难民提供足够;食物。即便有,他这么做可能会引起更大;动荡骚乱。 因为在这个时代,即便是普通士人可能都每日吃不饱肚子。他让难民吃饱肚子,可能会造成更多;人骚乱,引发更大;冲突,造成更多;死亡。 在以工代赈上没有更好办法;朱襄,将自己全部精力用于冬水稻和冬小麦种植上。 古时候南方一年两熟,一般是稻麦轮种或者稻豆轮种,在南宋时才逐渐有两季稻出现。 蔺贽虽然是个运气很差;人,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