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36 章 各行祖师倒计时(2 / 11)

加入书签

韩卿,别忘了你后来也炼丹吃药啊,还记得天幕说你给鸡喂丹吃肉的事吗?

韩愈:好气!

【韩愈的想法很好,但僵化的儒家根本打不过佛道,儒家擅长教化之道,但教化并不代表学说系统完善,所以隋唐时期朝廷还是好佛道轻儒。

这种轻儒一直延续到北宋初期,儒学还是没有受到重视,科举虽然要考经帖,但考试重点还是以诗赋为主。

这也是为何宋词继唐诗之后,再现璀璨的原因之一,很简单:科举要考!】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探头:哦?宋词是怎样的璀璨?

好奇!

须知诗赋要年岁经养才能滋生出文辞,而宋词能与唐诗匹配,相必宋也是富裕长祚之国。

【但北宋国情与唐又有不同,宋之前朝廷官员以外戚、权贵门阀家族为主,像隋唐开创科举,但官员还以举荐居多,庶民想要投身仕途,除了投贴自荐等方式外,还能从军争功实现阶级跳跃;

自从黄巢踏尽公卿骨、朱温大破甲第朱门破后,中上层文化塌陷,无法支撑朝廷

() 运罢,于是北宋时期的官吏来源变为:庶民】

黄巢,又是黄巢朱温,李世民暗自捏拳强忍心中杀气,但对天幕中的唐朝末路无可奈何,只能告诉自己:他做得还不够,当努力治唐安国,不使安史之乱再兴!

而踏尽公卿骨的语言让郑、赵、陈等世家却是猛地变了脸色,唐覆后他们家族也尽灭?

窥见未来的各家家族脸色阴晴不定,顾不得天幕还是讲述,旋身回房提笔写信给其他家:大唐绝不能亡国!

大不了他们面对唐皇政令时,让步妥协保存家族,也比灭族好!

【庶民与权贵相比,他们家中无底蕴可学各类经义,诗赋虽好但不能治国,全民投身诗赋与国无利。

并且宋朝又以‘兴文教,抑武事’为治国之策,要兴文教必须研究经义学问。

所以宋神宗时期朝廷取消经义、贴经、墨义,专以经文、论、策取士,走通经致用之法。

为何到宋神宗时期才改考试内容?

原因之一是儒学解决了两个问题:

1.完成佛教复起挑战:世界本源问题;

2.重立三纲五常,建起新的道德秩序;

换句话说,儒学复兴成功!

宋真宗以后的儒家自魏晋以后,终于能正面刚佛道两派,拿下建立社会秩序解释权,真正把‘以儒立国’落到实处】

天幕顿了顿补充一句:【打个比方,北宋初期的情况与咱们建国之初有些类似,国家民族三观该怎么重塑,民族之魂是什么?课本要怎么编写来抵挡封建余毒。

这些问题就是北宋时期儒家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到宋立国近百年才真正解决】

刘彻支着下颚,兴趣缺缺地听着天幕讲宋,近百年才落实以何策治国,有问题吗?

他大汉不也是经几代人后,在他手中才确认‘儒皮法骨’的治国之策?

不过…大宋以儒治国?是真正的纯儒治国?

刘彻抬起眼,闲闲地问丞相:“后世以儒治国,爱卿觉得如何?()”

儒家出身的公孙弘嘴角一抽:陛下你是想问儒家终于全面占据治国大义,臣开心吗?

臣开不开心重要吗?

但面对帝王之问,他还是老老实实回答:臣乃大汉臣子,汉威传八方才是臣之心愿!?[(()”

听到他回答,刘彻欣慰地点点头:“既然如此那通西域之事便由丞相主导吧!”

打工人公孙弘深吸口气,拱手行礼:“诺”

【自佛教入华、道教成立以来,儒家就一直面临佛道思想挑战,其中又以佛教为最。

佛教带来了类似本性论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死后又要往哪去?人的存在到底是什么?】

突然陷入沉默的秦始皇:…后世闲暇到思虑无形之事?

他大秦历代目标:东出、强国、一统天下,根本没想过不存在之物,于他们而言有时间想无形

() 之事,不如多考虑如何攻城夺池。

而如今大秦完成祖祖辈辈目标...他目光落到案上成堆的竹卷上,后世皇帝有时间辩论佛法,他顶多抽空过问长生之方。

如此对比,就显得他政务太多不是好事?

不,秦始皇压下心中自省,坚决告诉自己:朕爱大秦,朕爱政事!

而习惯了求事务的老秦人齐齐茫然:额从哪来?

额娘肚子里?

额精魂会到哪去?

回归黄土神怀抱哇!

秦朝庶民好奇地望向天幕:不过后人够大胆,竟然直接提死,难道他们都不避讳吗?

【这些问题归属于哲学范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