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章(2 / 3)

加入书签

因为它给人感觉实在太“等级筛选”,太“社会达尔文主义”了。

可她一边逃避又一边停不下来的想看,甚至每一个画面小组块,她都能写出一篇小作文和设计说明。

从这幅画里,她越发体会到高考的意义,为的就是拿到那些对应不同层级的入场券,对,不是永久居住证,不是房屋门禁卡,仅仅只是一张为期四年的入场游览体验券。

可哪怕只是入场券,你看着那些地面上堆叠的伤亡人群,底层重复劳作的工人,悬在半空摇摇欲坠的攀爬者,难道能说它不重要吗?

只能说,从职能上讲,它的作用真的没那么大,无论你能获得哪个层级的入场券,都不代表你就一定具备了与之相配的能力,不代表你就能一直生活在那里。

但与此同时,它的重要性又毋庸置疑,比起其他八仙过海式的独木桥,对他们这些最基层的普罗大众来说,这才是阳关道,只是这条阳关道上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应试就只是应试,它对应的就只是考试,而不是某种落地的生存能力,她要做到的就是尽量将题做对,然后拿分。

在她的学生时代,她对所谓的应试学习一直抱有一种常见的被讨论烂了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凭什么?每天被关在这里有什么意义?

时不时她的脑子里就会冒出这些问题,似乎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服气和迷茫。

包括她对数学也是这样,看到一个公式,会一直不理解为什么x数值就要跟着y数值的变化而变化?

理由是什么?

凭什么这个公式就是这样的?

就和小时候的她也会偶尔产生不解,1+1为什么一定就等于2,后来她去了解了哥德巴赫猜想,也依然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这里面的逻辑。

现在她已明白了,这就是一个已经被制定好规则的游戏,她不是游戏制造商,也不是那些能参与制定规则的人,甚至就连大部分规则为何这样制定的原因她都无法理解。

可她生活在这个大环境里,就无法避开这些,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记牢这些规则,然后利用这些规则尽可能高分通关这个游戏。

以她本身的数学水平和素养,很多数学原理确实就不是她现在能理解的。

她要做的,不是对它产生抵抗情绪又或是不服气,而是跳过疑问直接将它当成一套既定的完整的逻辑体系,去承接它、运用它。

高考在某种程度上也同样如此,她改变不了,只能接受,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起高考需要她,她才是更需要高考的那一个。

杨嘉总体上并不是一个容易陷在过去的人,既已明确目标,那剩下的就是执行,执行,最首先的就是着眼于当下。

除了教科书,她还需要一本相对应的教辅书和几套真题试卷,至于笔记本,用之前废弃的本子就可以。

这要换杨嘉以前,绝对要专门花时间去挑一个好看的本子,和不同颜色的彩笔。

所谓差生文具多,这句话曾经在她身上展现得是淋漓尽致,为了逃避真正的动脑思考,她可以进行一切形式化的努力。

笔记本,错题本都是她以前学数学时做过的东西,写出来的笔记齐整又好看,但反映到成绩上,偏偏就是毫.无.作.用。

后来杨嘉就发现其实那也是假努力的一种,所谓笔记应该是精简的,错题集上的题目到后期也应该是越来越少的。

可她这两样却是越写越多,与之相对的是她雷打不动的考试分数。

当然在进行了一下午的复习之后,杨嘉发现回到过去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重新收获了一个还没有被海量信息流冲刷,没有被短视频污染过的脑子。

她是真的觉得自己现在比工作后进入状态要快多了,人也明显更能沉得下心一些。

上一世因为要外出校考的关系,她以此需要联系为借口在高二下学期拿到了一个亲戚用旧了的手机。

虽然是还老旧的滑盖手机,放在2023年当老人机都不合格,可在当时还是对她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虽然那个手机只有基本的通话功能没开通流量,但它却能够用来看txt啊。

这也是造成杨嘉高三时期成绩没有明显进步的最重要原因,小说。

虽然从小她就特别痴迷于各种小说课外书籍,但有了能看txt的手机之后,分心程度绝对还是不一样的。

在手机这个大杀器面前,杨嘉对自己的自制力真报不了多少信心,她还是老老实实直接从根源上避开比较好。

在全身心都投入学习之后,人通常是感觉不到时间流速,何况相比具体学一门技能,学习其实是比较容易沉浸的事。

等杨嘉再次听到铁门的动静,已经五点半了。

熟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是杨妈妈正和住在附近的同事打趣道别的声音。

“哎呦,那今天回去可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