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章(1 / 3)

加入书签

中午杨嘉和杨爸吃的是丸子青菜面,丸子是杨妈妈事先做好然后放冰箱冷藏储存着的,味道已经可以赶上外面卖的了,Q弹又有料。

和杨爸利索解决一顿午饭后,杨嘉继续整理自己的教材和练习题资料去了。

除了英语这个每日固定任务,她当务之急要解决的就是数学,别的不说,起码她得搞清楚什么知识点对应什么公式吧。

对于她这种连基础都没有的数学渣渣,想要进步,其实别的现在都不需要想,先死磕教科书就行了。

杨嘉打算把数学全部通读一遍,然后再一本一本细啃。

先列提纲,然后一章章跟着例题自学,把最最基础的题目原理搞懂,再来做题加深印象,至于中档题,拔高题这些,目前都不在她的范围之类。

重来一遍,她的智商并没有增长,可杨嘉敢说,她对于高考应试的心境认知却比以往要清晰得多。

曾几何时,她的学生时代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过来了,直到迈入社会,被诸多暗流推动席卷,都只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后来依靠日复一日磨练出来的画技,才终于勉强在这激荡涌动的无边浪潮中找到一个位置抓牢站定存活。

可对于高考对于应试,她的认知却一直还是模模糊糊的。

她当然知道高考重要,当然知道要努力,可那只是表面的,逻辑层面上的知道,是受到整体环境氛围影响下的基本认知。

至于它为什么重要,又重要到什么地步,她是完全没有实感的。

直到她在外独居接画稿的时候,接到了湖城本地,一家小众口碑相当不错的培优机构的系列商单,一开始杨嘉以为这次也是那种常规的补习班插画海报。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湖城的整体教育氛围了,湖城乃至扩展到整个湖省,无论经济条件好坏,家家户户重视教育的习惯都是由来已久的。

所以伴随而来的正规或不正规的补习班也就特别多。

杨嘉之前也接过补习班的单子,补习班这类客户。

市面上一直都有很成熟的画面可选用,最常见的就是一个刻苦用功的学生形象,或者孩子们带着学士帽面向高校的冲刺画面,又或者某位老师正站在黑板前指点迷津的教学场景。

如果要求文艺青春一点,还有教室操场等等元素可以添入。

自从杨嘉独自接单得越来越多,她就发现了,除了一部分连自己想要什么效果都不知道的客户。

大部分客户甲方在做海报的时候,想要的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颖的创意或构思,相反他们对于大标题和联系方式会更在意。

但那次出乎意料的是,她在和行政老师包括创始人们沟通之后,才发现他们的要求不同以往。

因为他们要的是一副5米x3米占据整面墙的巨型插画。

画面内容的提出构想也很直白露骨,因为这幅画,她和对方的几位创始人老师聊过好几次,还线下专门见过面,因为距离不远,对方有位年纪大的老师又不习惯网络沟通。

最后这幅画呈现出的内容大概是一个金字塔分层结构,而每一层的内容又各有不同。

虽然只画出金字塔最底端的五层,但杨嘉已经能清晰察觉到那位创始人想要表达的东西。

这幅画的整体基调是灰暗的,但越往上色彩基调越明快。

最底下一层画着有乞讨者,流浪者,留守于穷困山区的孩子,无家可归的人;

倒数第二层的画面是打螺丝的流水线,建筑工人,劳作的农民,缝纫衣服的工人,忙碌繁华的城市和穿梭其中的司机、外卖人群;

倒数第三层开始出现普通的分格办公室,车间机床,小商贩;

倒数第四层则是办事人员,建筑师人员,医生,律师,教师等等;

而更上面一层是衣服更精致,打扮明显更光鲜,且还有小场景衬托的小老板,接受采访的明星网红,西装革履的各行业精英,最顶上一层是留白空余和一个省略号。

当然每一层的分层也不是绝对封死的,其中链接各层级的就是由书本组成的阶梯和一块写着录取通知书的入场券。

而除了书本阶梯,还有身高奇长的父母,把孩子托举至肩膀让他们爬至上一层。

旁边天空中是绑着爱心气球的直升机,一个新娘模样的女人站在直升机口,一个新郎装扮的男人正抓住下放的悬梯往上爬。

更有一条细长的从最底层升至顶层的下水管道,一个人踩在另一个人的脸上,你撕我扯地向上攀爬着,中途半空是被踢下来的人,地面上是零散堆叠的半伤亡的残缺身体。

诸如此类的小细节还有很多很多。

老实说,在画这幅画的时候,杨嘉的感觉就不是很舒适。

虽然她知道那位老师的意思和他们想要的效果,但在画完之后,她还是对自己这幅完成度很高的作品有种本能的不适和逃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