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四章(1 / 2)

加入书签

从堂弟家回来之后,杨嘉就趴在桌子上眯了大概20分钟,然后才开始默写单词。

不知道为什么,她好像从小到大精力就不是很好,如果一天的任务时间过长,中途必定要抓住机会休息一会儿。

因为今天去过菊花展的缘故,她打算现在就将那篇周记解决掉。

说起来,杨嘉已经很久没写过这种正儿八经的作文了。

虽然以前工作不稳定东搞搞西搞搞的时候,也做过供稿小短篇一类的工作,但那种戏剧抓马的小短文和正儿八经的学生作文风格还是相去甚远的。

不过每一份经历都有它独有的意义,也是为了能够胜任那份兼职的原因,杨嘉曾集中花大量时间总结过相当多不同类别文章的不同套路。

其中作文,尤其是作文中的议论文,便是有很多既定套路的。

学生时代的作文其实不同于写文章,作文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虽也有一定需求,但更主要的是考察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更多考察的是词汇的运用,句子的通顺,修辞手法的熟练,然后才是在此之上的文笔。

而且从杨嘉个人的总结来看,学生作文有一点共通之处,那就是升华,更直白一点就是上高度。

只是当时读书的时候,她好像根本无法真正意识到里面的规律,就算老师把规律知识点告诉他们,她也好像是被局限在此山中的人,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看不清整个山的面貌。

好似大脑的某一块被死死封住了一样,后来毕业了好些年才终于学会了要如何主动去找去总结规律。

首先你需要一个切入点,然后联想到你要写的相符合的例子,每一个例子花一小段笔墨去论证,最后再以点向面视角拔高强调论点。

杨嘉一开始就没有特意训练自己作文的打算,因为语文这门科目对她来说有点奇怪。

和英语数学花大功夫就能看到感觉到进步不同,语文属于那种她平平常常的学也不会学得很差,相反,要是她一旦开始花大力气,成绩反而会开始退步。

甚至就连考试时也是这样,如果她这次做语文的感觉很好,那完了,最后的成绩多半不怎么样,相反,如果她对题目感觉有点拿不稳,最后分数反而还会出乎意料的高一些。

杨嘉到现在也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主打的就是一个难以捉摸。

既然没有专门列出的计划,杨嘉就直接将周记当作文来写了。

开头以菊花的古诗开篇,然后引入自己国庆节去往公园观赏菊花展的事情。

接着因为看到陶渊明的菊花造景,联想到菊花正直且不同流合污的高雅品格。

进而开始举例如屈原,如陶渊明,如文天祥,于谦等等名人事例,最后再以一长段排比收尾。

杨嘉花了近一小时才写完了一篇作文,数了下字数,接近900字,至于作文整体的感觉,还是略有些拼凑痕迹,尤其是一些衔接的句子和承上启下的段落。

到底是太久没写过作文了,名人例子写完,一到论证的时候她就容易卡壳,只能想一些零碎的句子堆上去。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字迹不是很整齐,她后来是习惯了写连笔,偏偏整体的字又写得不够好看。

而且实际考试其实并不追求字有多好看,比起笔锋字形,应试卷面更重要的是保持整齐清晰,可她现在一写起大段的文字,就特别容易不耐烦。

周记完成之后,是杨嘉立志要将它磨成肌肉记忆的英语,之前制作好的英语自测表已经打印出来了,一共12份,她预备的是第一学年每月默完一份,这样每天只用随机默三张,起到一个保持记忆的作用。

接下来的第二天,杨嘉决定将学校留下来的卷子解决掉,于是也就按平时上学的时间起床了。

不只是她,杨妈其实起的也挺早,实话说起来,她和杨爸真的都属于很居家的那种人,难得的休息时间,她是一大早7点钟不到便起床开始打豆浆做早餐了。

而杨爸呢,同样不是什么睡懒觉的人,他是8点钟就起来帮杨妈收拾屋子了,诸如拖地、晾衣服一类。

打豆浆的声音太吵,杨嘉早上是拿耳塞堵住耳朵背完的英语,在这么一个几乎没有隔音,周围又都是做小生意的一楼,这两个月她早习惯了环境的嘈杂。

只是背着背着,一股冲鼻诱人的蒜香飘来,其中还夹杂着股辣味,原本早上就没吃东西的杨嘉嘴里几乎是立刻就开始分泌口水了。

她知道杨妈在做什么了,辣椒蒜蓉拌面!平常杨嘉其实是不吃蒜的,但这道拌面里的蒜蓉例外,因为它的味道实在太好了。

“嘉嘉,出来吃早餐了!”

杨妈直接站外面厨房那儿大声喊了起来。

杨嘉应了一声,把书往床上一扔,按下收音机按钮,起身来到餐桌前。

嚯,白煮鸡蛋、小青菜、甜玉米、蒜蓉拌面、另外还有两张杨妈早起摊的鸡蛋饼和刚刚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