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山前的故事(附录漫谈中药保健(154))(2 / 3)

加入书签

小山村里就有6人出国留学,开卫国读书先河,旨在推翻封建王朝,振兴中华。

就在王世芳故居门外,一“将军亭”跨溪而建,民国时期,这个小小的村落,走出了9位将军,反帝抗倭,功垂青史。而这些,要从王氏王文庆开始说起。

王文庆青年时受爱国思想影响,对满清政府的腐败和丧权辱国深表痛恨,产生忧国忧民,拯世革新之志,自名“灵江钓徒”、“愁人”以自勉。

他曾三次外出留学,寻求革命道理。

1922年秋,海州洪灾,王文庆抱病领导集款赈灾,泽惠乡梓。

1925年,他因病在沪市去世,年仅四十三岁。

《申报》专版发表文章以表哀痛,此后家乡人民更是在古城内立“文庆街”,以资纪念革命先贤。

从王文庆开始,科学民主的爱国主义思想,便在山前村萌芽。

王文庆的堂侄王纶,他善于战略战术,参与指挥长城抗战,是一位主张抗战到底,绝不妥协的高级将领。

之于故里山前村,王纶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乡贤。

他自掏腰包建起一座连山桥,方便交通的同时又减缓了洪水的冲击。

沿着古老的驿道左拐,一座高大的三孔石拱桥架在村边的康谷溪上,这就是连山桥,桥梁全由大小均匀的石块垒砌而成,雄伟壮观,拱顶两侧扇形石额上的“连山桥”三字,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的题额,留驻着厚重的人文历史,也诉说着与故土山前村的深厚情谊。

在山前村,王纶故居紧连着王氏祖居,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可惜王纶戎马倥偬,英年早逝,并没有在这里住上一晚。

王纶故居斜对面,便是当时的中共海属特委临时驻地,这座不起眼的小三合院,组织和领导着台属古城、白石、暖山、地湾、六通、永安六县的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救亡支前工作,把红色革命的火种,播散到海州各地。

时光荏苒,现在这里已经嗅不到当年的风云烟雨,在这些充满革命色彩的老屋里生活着的,是这里最淳朴的百姓。

屋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村民们坐在屋里,唠唠家常,灯芯草在双手间来回穿梭,编织出最古老的回忆。

山前村草编从明清时期开始在民间流传,这是一项纯手工活,大多选用灯芯草做原材料,通过手艺,便成了草帽、蒲扇、草鞋等各式日常用品。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山前村草编成为古城县主要草编产品内外销的基地,盛名远扬,成为家庭妇女一项重要的副业和经济收入。

但随着机械化的发展,薄利的山前村草编,渐渐的成了村里老人家的时代回忆。

2012年9月,山前村草编入选江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根灯芯草,串联起岭根人代代之间的温馨回忆。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里的生活,愉悦而又舒朗。

九龙舞翠,如金字塔耸起屏障;三水夹金,流水鸣奏出人文篇章;古村山前如诗如画,揉入村姑的捣衣声,把风云烟雨的故事和记忆留在石桥、牌坊、老屋里,把游人引向远方。

文章里的一景一物,周浩然都很有感觉,有历史的流韵,也有现实的农家乐!

月中时分,秦汉嵩老先生接待了一位老画家,大名叫杜云溪。

杜云溪,自号皮岩、岩翁,别署耘日斋主,1939年生于江南海州,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水墨画研究院院士、中国指墨画协会理事等、曾师从西泠印社大师。

杜云溪经历曲折坎坷,生性乐观豁达,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几十年如一日沉迷于自然山水与笔墨山水的对话交融,厚积薄发。

其作品技法精湛、恢弘大气、尤善用水;风格野逸雄强,自由率性,典雅浑厚,充满生命情怀和音乐律动,画界称之为“非常水墨、野山逸水”。

曾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美术报美术馆、京师大学百年纪念大讲堂,江南图书馆,鲁东大明湖美术馆、济南军区美术馆、杭州六和文化会所、宁波天一阁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并参加世博会虎画虎年作品邀请展。

杜云溪老画家走路已经不稳,来见秦汉嵩时是被学生和保姆搀扶进来的。

经过一天的针灸治疗,杜云溪老画家竟然可以独立行走了。

杜云溪老画家高兴之下,为大家连作数画。

据说杜云溪老画家的画作在市场上价值不菲!

据说,后来志高道长得画4幅,皆是精品。

秦汉嵩老中医得画6幅,书法2幅,剪纸1幅。

一个月很快过去。

最后一周,周浩然等人天天在农家乐互相请客吃饭,农家乐就在王世芳故居内,很有韵味!

附录:漫谈中药保健(154)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食疗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