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章 芦苇阵大破元军(1 / 2)

加入书签

王弼向常遇春等众将领们献上了破敌之策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先锋大营与王德和王政一起,着手安排下一步的应敌之策。

首先,他们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诱敌深入,派谁去诱敌更合适。要知道,那些元朝将领们也都不傻,尤其是那个元朝主将山东宣慰使普颜不花,他可是元朝的状元出身,文武双全,智勇过人,而且他还拥有一支非常强悍的蒙古骑兵,配备着当时最先进的车载火药武器——红衣大炮。

说起这种红衣大炮,还是当年全真教王重阳最得意的徒弟,全真七子中最优秀的丘处机道长,在接受成吉思汗的特别邀请时,献给成吉思汗的一种铁铸大火炮,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王重阳所创立的所谓的“九阳神功”和“一阳指”,其实就是全真教道士们根据宋朝民间,普遍流行的竹筒烟花爆竹改制而成的铁管小火炮,因为民间的竹筒烟花爆竹,都是一次性的,而全真教的铁筒小火炮,则是无限性的,只要是在那种铁筒小火炮里,反反复复的装填火药点火激发,就可以无限次的使用,只是那种铁筒小火炮的制造工艺和使用方法,被丘处机献给成吉思汗以后,被放大比例以后又改制成了威力更强大的红衣大炮。

普颜不花的蒙古骑兵车载红衣大炮,是在四匹马拉的马车上所装载的巨型火炮,炮管口径比水桶还粗,炮身长度足足有两三米,架在马车里接近两米的支架上,可以装填几十公斤的黑火药和铁沙子,有效射程能达到一,二千米,呈扇面形爆发喷射,杀伤力可一次性击杀几百人,堪称是当时战争中最为恐怖的火药武器。之前徐达派徐唐臣到沂州府内,向王宣和王信父子劝降时,王宣父子也就是因为,出于对红衣大炮的恐惧和顾虑,所以才迟迟不敢出城投降。

其实明军也有巨型火炮,只不过不是车载的红衣大炮,明军使用的绝大多数都是船载舰艇火炮,因为明军大部分都是南方人,所以更擅长水战。这次徐达和常遇春北伐,因为是陆地出击,所以也就没有装备那些非常笨重的船载火炮,而且临时也没能装备上,像元军那样机动灵活的车载红衣大炮。王宣出降前在沂州城墙上,所装备的那些城防巨型火炮,也远远比不上元军车载红衣大炮的火力。所以王弼在视察整个沂州府的攻防地形时,才会一下子就选中了祊河与沂河交汇处的,那个金三角沼泽地带。

通常来说,对于那一片芦苇丛生的沼泽之地,没有多少有经验的军事将领们,会过于关注那种地方,因为那种地方特别的荒芜,又是非常开阔的沼泽平原,易攻难守,而且又是在一个秋冬最容易发生火灾的干旱季节,谁如果想在那里准备诱敌作战的话,那肯定会被别人视为脑筋缺弦,神经不正常。可是作为明军先锋大将的王弼,却偏偏就注意到了那个地方。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王弼首先命令出动全体工兵部队,并且还又多派出了五千中军主力部队,去把那里的芦苇荡全部都收割起来,然后拆掉了附近所有的民居民房,反正那些附近的居民们,也大都被常遇春给屠杀干净了,剩下的一些幸存者也都四散逃离了,所以那个地方很快就被王弼的先锋部队,给伪装成了明军大营囤积粮草的军事重地。接着王弼又命令用那些被拆毁了的,民居的砖瓦石块和门板木梁等房屋建筑材料,连夜紧急伪造出了几条,直通河滩沼泽地假军储粮站的平坦大道,并且还在一路上设置了哨卡围寨,安置了几座伪装好的驻军营帐,最后他又亲自去前前后后、仔仔细细的巡查了一遍,最后才非常满意的回到沂州府内,向常遇春汇报完毕后,又派人到徐州去,邀请了主帅徐达一起到沂州府来,就在沂州府的城门上设宴,准备观看一场史无前例的的前线盛大烟火晚会。

咱们前面说过,普颜帖木儿逃到泗水后,极速搬请了济宁兖州一带的汉族元军几万兵马,也号称是十万大军,又浩浩荡荡的从平邑方向,沿着费县祊河两岸杀回了沂州府。而普颜不花的先头部队,也就是他的那个蒙古骑兵最精锐的,万辆车载红衣大炮部队,也从沂水沂南方向,沿着沂河两岸一路杀向了沂州府,可是他们这两支元军部队的先锋探马们,一路先行到达了祊河与沂河交汇处的,金三角地带以后就懵了,咦?这是怎么回事,以前就在这里的那片芦苇沼泽地,怎么几夜之间就都变成明军的驻军大营了呢,看那延绵几公里的营帐和随风飘扬的旗帜,好像是明军北伐大军的军储大粮库呀,虽然说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是这些先行的军储大粮站,一般也都是设定在比较偏僻隐蔽的地方,没有谁会这么没脑子的,选择在这么开旷难以防守的河滩沼泽之地的?莫非是有诈?虽然兵不厌诈,可就是这样一目了然的驻防布局,他们再使诈又能诈到哪里去呢?周围的民居房屋也都被拆除干净了,根本就无法再埋伏什么出奇制胜的奇兵部队了,就算是明军打算使用火攻的话,那么那些能够被点燃的芦苇枯草,也早就已经被收割干净了,除了明军搭建的营帐,根本就看不到以前的那些芦苇荡的半点影子了。

他们猜想那个在这里驻防的明军将领,大概不是不熟悉地形,八成就是脑袋被驴踢成脑震荡有毛病了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