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章 于县令(1 / 2)

加入书签

因为这次赶海活动,各家收入都颇丰,再加上家里的剩的一点粗粮,怎么也能坚持个三五天。

这期间,飞燕开始思索,怎么才能够弄来粮食。

赵正午比她更愁,这天,天不亮他就又背着飞燕去田里,他蹲在地头,看着满目疮痍的田地,忍不住的跟云燕自言自语,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觉得凡事都可以跟这个小闺女商量:“唉,以前这里,那里,都种的稻谷,虽说产量不太行,起码人们饿不着,可如今,唉......”

听着他叹气,云燕看向田里,在她的印象里,前世在周边农村,大家都是种小麦,玉米,很少有种稻子的。

因为他们这里属于丘陵地带,稻谷经常需要引水灌溉,这里地势起伏较大,要么低洼积水,要么太高很难灌溉,因此选种的都是耐旱耐涝的作物。

可是种田这种事,她在前世也是没有半点实际操作经验的,只是凭着几年的知识积累,理论上略懂一点。书到用时方恨少,真恨自己以前没有多读一些书。

现在是八月,种植别的作物肯定是来不及,冬小麦呢?

如果种植成功,便可缓解饥荒。只是不知道这个时代他们有没有发现冬小麦这个事。

按照他们种稻谷的的习惯,秋收结束之后,就开始准备过冬,没人再到田里来了,因此别说冬小麦,怕是连麦子他们都不会种。

那么,首先她就要想办法让赵正午改稻为麦,这件事不容易,毕竟他种了二十多年的稻谷,这种固定思维很难打破。

好在播种时间还有一个多月,她可以慢慢想办法,让赵正午接受这件事。

不过眼下也不能闲着,他们虽然找到了礁石旁边的贝壳类食物,但是这些东西不易久存,尤其牡蛎。

之所以这种东西稀缺,就连京城都不易得,就是因为它没办法长期储存,离开水很快就会变的又瘦又瘪,天气又热,极易变质毒死人。

她要想办法让村民们去捕鱼。

说来不可思议,明明靠海,却没有以捕鱼业为主业,反倒是以种田为生,看来人们发现探索大海深处总是比陆地要晚一些。

他们这里没有渔网,这个村庄更别提渔船,别说他们这个村,整个县也没有专门捕鱼的船只。想远了,什么渔船,就连鱼竿都没有。

云燕深深叹了口气,这个村庄怎么就这么封闭落后。

然后她就被自己气笑了,这个时候又没有网络,交通又很不便利,很多知识无法传播不是很正常?

这天,思梅正抱着飞燕坐在门口的柳树下乘凉,就见远处茹画笑盈盈的也抱着女儿走了过来。

思梅赶紧站起来迎着:“你这身子好全了?”

茹画声音还是那么娇滴滴:“早就好了,得亏你们给我送的好吃食,我们家老齐还要接我回去,这得亏我不舍得你,没走,要不然,回去了哪还能有这好日子。”

思梅笑道:“也不是什么值钱东西,你说的我倒是不好意思了。”

几天不见,茹画的八卦之心早就按捺不住了,这刚坐下,水还没喝上一口,就凑近思梅低声说道:“唉,这人呐,真是没处看了,上次不是还跟你说那于县令逮着个肥缺不撒手吗?这就遭了难了!”

别说思梅,就连云燕也瞪着小眼睛想听下去,毕竟谁不想听点八卦呢?

茹画继续说:“上次咱们这不是遭了灾了吗?我们这是良田被毁,天灾人祸的上头倒也不会怪罪。你可知那于县令,啧啧啧,整个码头都被淹啦,要怪就怪他弄的那个什么收银子的活计。

原本各地商船到了这,就各自找渡口安置了,这不,他为了独揽整个生意,两个儿子全派去收银子去啦,强行让往来客商把货船全停在他管辖的那个码头。

结果,这风雨一来,客商的货船被卷的什么都不剩了。甚至还有京城来的客商丢了命。

这人家往来都是有福贵人,还能放的过他?一起联名把他告到京城里去啦,连知府都没权过问这个事。”

思梅感叹了一声:“他若不这么贪就好了。”

“谁说不是呢?他们这么一告,再加上举国上下闹灾,朝廷各个官员都烦的很,也没细问,直接就给他灭了三族。”

云燕吃惊的瞪大眼睛,思梅也吃惊不小:“哎哟,这于县令不就彻底完了?”

茹画继续眉飞色舞的说:“嗯,就是呀,不过这于县令也不是一般人。他这么多年搜刮的钱财抵的上半个聊城!能这么轻易就坐以待毙,他不是还有个女儿吗?”

思梅倒是听说过于县令,他的女儿是妾室所生,今年也才十岁,长相随了母亲,十岁已经出落的十分美貌。

茹画脸上的表情复杂了些:“那个该死的于县令,把女儿献给皇帝了!”

思梅瞪大双眼:“可她只有十岁呀!”

“这怎么了,你以为谁家姑娘都能进皇宫吗?那不得好死的于县令是倾尽家产,才托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