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章 军令状(1 / 2)

加入书签

眼看着事情一步一步的向着他们原先所设想的方向发展,石煜的眼角眉梢都带着些许得意。

相比之下,叶无双的表情管理就要好得多,至少赵惟青没有从他的脸上看出太多参与痕迹,有的只是忧国忧民,是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陛下,建立骑兵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在边关,拥有骑兵的队伍,能够发挥更大的战斗力,所以我认为,仅仅五千匹战马,只能作为初期使用,后续还要继续增加骑兵的数量,以确保每一个大营,都至少能够拥有骑兵。”

“但三个月的时间还是太长了,突厥一直对咱们大楚朝虎视眈眈,这先期的五千匹战马,至少要在一个月内征集完毕并投入训练,保证半年后就能上战场,而之后,每三个月增加两千匹以上战马投入训练和使用,在三年内,让咱们大楚朝的骑兵数量增加至五万人,才能真正达到震慑邻国霄小的目的。”

石煜安排的官员立即对这个意见表示同意。

看着一群群附和的官员,赵惟青脸色有些不太好看。

至大楚朝第六任帝王楚文帝时期,出现藩王拥兵叛乱的事情后,整个大楚朝的风气就由重武轻文转为重文轻武,除了必要的投入,已经很久没有在军事上进行大的投入了。

平心而论,赵惟青觉得建立骑兵是一件好事情,突厥之所以敢如此频繁的骚扰边关,就是因为他们拥有骑兵。

但是一个长久没有进行军事投入的国家财政,如今突然要增加对于骑兵的投入,需要更改的事情有许多。

至少在未来三年,户部的财政计划也要加上这一部分的内容。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水草丰美,适合养马的地方基本都在域外,大楚朝境内并没有适合大规模养马的地方,再加上之前朝廷不重视,大楚朝内养马的极少,短期内要凑齐这么多的马匹,根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都是小问题。

现如今赵惟青最担心的问题是,骑兵的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追加投入的事情,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户部,兵部财政资金的投入,这个骑兵营也发挥不了他应有的作用。

可大楚朝长期以来实行的重文轻武的策略。

如今突然转向,真的能够坚持下去吗?

他对石煜持怀疑态度。

兵部尚书钟源家中世代从军,是从军队中一路摸爬滚打上来了,说话很有分量。

此刻他主动站出来。

“陛下,此举为国为民,善莫大焉,臣保证,等到户部将战马征集到位,便立即投入训练,保证在半年内,拉出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为此,臣可以立下军令状。”

赵惟青无语的看着多年的好友,内心腹诽。

老林啊,我知道你们兵部多年不受重视,已经好久没有像样的政策了,可你也要考虑考虑我的感受啊。

林源回了他一个歉意的眼神。

老赵啊,对不住了,如今兵部好不容易天时地利争取到这么大的一个政策,那可是五万骑兵,谁不眼馋。

至于人和。

你先受罪征集战马,到时候我也跟着一起想办法。

钟源突然跳出来,石煜是十分开心的。

最重要的是。

“赵尚书,既然钟尚书都敢立下军令状,那一个月内交付五千匹战马,你可敢立下军令状?”

周长明不甘寂寞的再次跳出来。

“我记得赵尚书夫人娘家,就是西北之地,那边拥有草场,肯定也有上好的良马,一个月五千匹战马,对于赵尚书而言,不过是易如反掌之事,这个军令状,赵尚书当立。”

嘿嘿,立了军令状,完不成难逃一刀;不立军令状,我看这赵惟青怎么丢的下这个脸。

狗皇帝期待的看向赵惟青,“赵尚书意下如何?”

看着石煜得意洋洋的模样,赵惟青满脑子想的都是狗皇帝设计赵家满门,你以为一切都在你的计划当中,又何知我们不是将计就计呢?

“承蒙陛下厚爱,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付于臣,虽然此事艰难曲折,但臣与户部官员必定竭尽全力,为大楚的骑兵建设,为大楚的繁荣昌盛出力。”

“但骑兵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臣恳请陛下恩准,将此事作为军事大事,发布圣旨,保证之后大楚朝对骑兵的稳定财政投入,以期发扬骑兵之威力,扬我大楚之雄风!”

石煜有点傻眼,这个圣旨一发布,以后每年国库都会拨出一大笔银子用于骑兵的建设,这边的支出多了,别的地方的支出自然也就少了。

可转念一想,一个月五千良马,这个事情,放在大楚武德充沛,国力强盛之时尚且还能做到。

可如今……

他不再疑虑。

“赵尚书若真能按照叶大人所说,在一个月内征集五千良马,并在三年内征集不少于五万匹良马,这是大功一件,每年稳定的军费支出,本也是朝廷之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