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二十六章 大宋的城市化太快了(1 / 2)

加入书签

最新网址:“邓学士在经筵上,曾说过盱江先生的名言:与众同利,则利良民;不与众同利,则利歹人。”

“言此乃利国利民,中兴国家之道!”

赵煦当然早就想好,应该如何处置当前的事情。

准确的说,应该是怎样忽悠天下人心甘情愿的掏钱来接盘。

理论基础他都已经准备好了。

“司马相公在时,曾进言:当今天下之患,在于官府所得太多,而百姓所得太少!”

“其临终更曾再三泣谏于此!”

别问!

问就是李觏的思想,司马光的意见。

要不是王安石还活着,赵煦高低也得把这位荆国公抬出来。

说起王安石,再过一个多月,这位荆国公就要迎来其六十五岁生日了。

按照惯例两宫会遣使去送礼物祝贺。

所以,如今宫中已经在准备给其的礼物了。

而赵煦也给他准备了一件礼物。

希望王安石不要不识好歹,最好乖乖的收下来。

赵煦观察了一下两宫的神色后,继续道:“我年少,从前其实不知这其中的真意!”

“直到此番,在绫锦院中所见上下官吏沆瀣一气,勾连强迫良民,刻薄上下,方才知晓何谓:不与众同利,则利歹人!”

“也方才明白,司马相公所言,官府所得太多之意!”

“太母、母后,也应该看过刑部、大理寺还有户部奏报的绫锦院案情情弊了吧?”

两宫点点头。

这个事情闹得很大。

御史台、太学群情激愤,朝野内外的文官集团,无论新党还是旧党,不分意识形态,都对此猛烈鞭笞。

于是,刑部、大理寺、户部都用上了全部的精力。

新上任的大理寺少卿杜纯,还去了蔡京那里学习取经了。

在大理寺里,也搞出来了一个‘圣人经义学习班’。

就在这深秋寒冷季节,专门选早上风大、天气冷的时候,把绫锦院里的那些人,统统赶到大理寺衙门专门给他们选的汴河旁。

让他们只穿单衣,吹着寒风,背诵礼记,默写文章。

杜纯这么一搞,绫锦院那帮娇生惯养的衙内,哪里撑得住?

加上,赵煦也只要他们交代问题,退赃退赔。

于是,一个個如竹筒倒豆子,把问题交代的清清楚楚。

不过两天时间,绫锦院内部的那点事情就被查了个底朝天。

“绫锦院的杀才们,确实是过分了。”向太后道:“内侍省的人都说,此辈小人辜负皇恩,罪在不赦。”

这就是内侍省在切割了。

赵煦点点头:“此等小人,确是辜负皇考与朕的期盼了。”

绫锦院的那些家伙做的事情,一点也不复杂。

无非不过是用着些以次充好、强取豪夺的寻常手段。

织工们是敢怒不敢言,根本不敢反抗,只能任由他们榨取。

而他们就这样,一年可以从织工们身上榨取价值数万贯的丝帛。

老实说,历代赵官家们知不知道这些事情?

应该是知道的。

只是不知具体详情而已。

至少,在赵煦的上上辈子他就耳闻过诸司内部的一些情弊。

而对此,当时的赵煦是一笑而过。

皇帝不差饿兵!

下面的人辛辛苦苦给朕当差,捞点、贪点正常。

水至清则无鱼嘛!

而且,说老实说,放纵诸司克剥手工业、打压商贾,是符合皇帝统治需要的。

因为,要是小作坊主、手工业和小商贾们的日子过好了。

就会引发虹吸效应。

让大量农村的无地贫民进入城市讨生活。

这些人的涌入,必然会带来大量社会问题,增加统治成本。

偏偏大宋的城市化,是历朝历代所未有的。

早在元丰三年,大宋天下州郡的城郭户,就已经突破了两百万户(李清臣,元丰三年上书提及了这个数据),而熙宁十年时,户部统计天下户口是一千六百八十万户。

就这还不包括禁军、厢军及其家属,以及散在各地矿冶的矿工、海边的渔民、行船的商户、运河的船工。

你要是一个封建皇帝,看到这些数据,也会两股战战的。

自然会下意识的限制、打压。

诸司的克剥,权贵们的盘剥,官府的限制。

都是赵官家们乐于看到的。

甚至可以说是鼓励的。

而偏偏,赵官家们又已经离不开城郭户们创造的经济效益。

元丰七年,户部统计天下城郭户给国家贡献的收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